学人专栏丨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综合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新年节日群结构的核心元素是月亮。满月是新年节日群时间的基点。新年节日群的节日设定是按照月相周期变化结构而成,与月亮运行周期关系密切的数字“七”,是新年节日群的核心数字。六、“神圣的七天”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春节以月相变化的核心数字“七”为内在节律的结构而...
学人专栏 | 刘晓春:“本真性”何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
民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非个人性、传统性和口头性构成了民俗特征的基本要素。这一特点决定了民俗作品难以被固定化,难以被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赋予持久的形式,“由于缺乏永久的记录来固定其形式,这项工作就不是‘成品’(finishedproduct),需要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换言之,一个模式中的所有个体表现在评判上具有同等的...
非遗如何成为学科: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
同样,民俗学以民俗文化起源、发生、发展、消亡为研究对象,重视集体性的民俗事象的文化内涵、特性与传习扩布规律,强调理解民俗文化生成变化,而不太重视其传承保护。非遗学下的民俗,作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传统,重点关注它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价值与影响。如何充分调动民俗主体的积极性,如何从整体与全过程的角度记述与保护民俗传...
萧放、张士闪、宋俊华、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笔谈
萧放在总结20年的非遗成绩的基础上,解析保护、传承、利用、创新这一组关键词,概括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部理念;张士闪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值得思考的旱涝不均现象、传承团体的认定制度、项目的分类三个方面的问题;宋俊华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护...
韩成艳、高丙中 | 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认识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课题。出版专著《伊玛堪——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译著《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合译),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论建设尝试》《非物质文化...
...| 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黄应贵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视为导致区域再结构的直接动因,这些要素的流动造就了区域的新面貌,而这个“区域再结构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由此显示了他的人类学之历史化(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黄应贵之所以采用“区域再结构”的概念,还在于“过去汉人社会研究上所凸显汉人在某区域的开发,其实是充满着汉人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也只有...
绿维文旅大讲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10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当然在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以及这些年的非遗研究、非遗学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对非遗概念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不同的文化因素共同演奏中华文化的伟大乐章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研究者,您有何解读?朝戈金:所谓历史,是立足今天看以往。如何看,就有个立场问题。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看到的是不同的历史。有官方文献书写的历史,也有人民的历史。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非遗保护20年,国人更加尊重和热爱中国...
著有《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刘魁立民俗学论集》《民俗学:概念、范围、方法》《民间叙事的生命树》《神话新论》等数十部作品,译有《列宁年谱》《序幕》等多部作品。他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以及学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建设者和贡献者,...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
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本分析大行其道,研究范式大多为揭示记录文本、田野资料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象征意义、思维方式、结构形态等,以此凸显民俗学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学科定位。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等几乎都以记录文本为经营对象,并从中发现知识和学问。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