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弃答,此人写下三字令考官惊叹
而且,“孙行者”的这个上联也是古怪之极。为何陈寅恪为出一道如此“另类”的题目呢?其实这第二道题才是更加“别出心裁”。对联众所周知,对对联一直以来都是中华语言的一个精粹所在。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而三个字的对联...
我的老师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聚会,他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意思是康南海(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而这帮学生为梁启超的学生,所以这帮学生也就成为了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下联是“大清天子同学门人”,意思是王国维先生是南书房行走,在某种意义上是宣统的师傅,你们呢,就是宣统的师傅的弟子,与大清天子...
1932年的高考题,陈寅恪出上联孙行者,绝配下联为何不是祖冲之?
上联是“孙行者”,很多人就觉得这也太好对了,下联那就是“猪八戒”呗。当时,也有不少应试的考试是按照前句作答的,甚至有考生作答“沙和尚”、“唐三藏”。但如此作答的考生结果都是一样——不合格。实际上,陈寅恪给出的标准答案的“祖冲之”和“王引之”,答出其中之一即是答对。这样的答案相信已经有看官觉...
1932年高考题:陈寅恪出上联“孙行者”,下联为何不是“猪八戒”?
不过在当时的考生中还是有能人的,其中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周祖谟后来成就很大,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用心良苦当时正是白话文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在报纸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该“出怪题”为...
人名中的对联: 上联“孙行者”下联成为绝唱!
可见当时的考生搜肠刮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下联。后来官方公布的下联是“祖冲之”,用“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可以说是绝对了,无论是在平仄还是对仗上面,这个都是绝对。你还能想到其他合适的姓名对联吗?欢迎在下面评论。
陈寅恪考试出上联“孙行者“,考生一半交白卷,仅一人对出下联
陈寅恪考试出上联“孙行者“,考生一半交白卷,仅一人对出下联,考试,胡适,国学,上联,下联,陈寅恪,孙行者,梁启超,孙悟空,科学家,历史学家
清华大学上联“孙行者”,很多考生交了白卷,只有一人对出下联
下联被才子对出其中只有一个人拿了满分,他的答案是“胡适之”。胡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胡与孙都是姓氏,在古文里,适和行都是到达的意思。至于最后一个“之”和“者”都是虚词。最关键的是他的答案也是一个人名,对应上联的人名,可谓精妙。这样优秀的答案让人找不到扣分的地方,于是...
小凤仙献祭蔡锷之对联为代写,陈寅恪曾以“孙行者”出经典“无情对”
陈寅恪所出的试题“孙行者”,就是典型的“无情对”。无情对是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民国高考语文考对联:“孙行者”对“祖冲之”
报考清华时,试卷之一“对对子”,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这个题目是陈寅恪所出,标准答案是“祖冲之”,但是陈寅恪对“胡适之”的答卷也颇为赞许。北大、清华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周祖谟,因清华学费每年费用较高,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周祖谟选择...
陈寅恪出对联“孙行者” 一半清华考生交白卷
陈寅恪出对联“孙行者”一半清华考生交白卷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