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即便如此,牟宗三还是看到,“内圣的工夫是每个人都能作的……外王就不一定了”“内圣的工夫不但是...
内圣外王四个境界
大致说来,儒、墨、法三家的“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以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其“外王”是从事政治实践及其它社会事务,以建功立业。道、玄、禅三家的“内圣”是追求一种超越而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外王”则是指从事俗务,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可以说,儒、墨、法三家所设计的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
笑蕾集团-管理之“内圣外王之道”
西方管理学家所论述的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内圣外王”的哲学之道。管理对于人而言无外乎就是:“管好自己和管好别人”,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就是“能形成产业,对外成王称霸,成为某一领域的引领者”,也就是要做到“内圣”和“外王”。西方用了一大堆词语解释什么是管理,可我们的老祖宗就用四个...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对青年毛泽东人格的影响 (2)
他把传统的“修身然后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分解为一种利己和利他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他在接受以个人为本位的新伦理学说时,其思想受到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强烈阻抗,从而使其接受的思想发生“变形”。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具有弱化社会义务意识的作用,而且也是一副使传统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让孔子直通古今是不现实的 ——从中国政治思想史...
儒学号称“内圣外王之学”,所谓“内圣”,实质是先预设了天道秩序的绝对性,然后通过对本性的裁制使人调适、投诚于这先在的律令和法则;“外王”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征服,而是用“道德”这装饰性涂料把人间的坎坷与缝隙抹平。至于儒家礼乐相成、德刑互补的社会治理思想,不过是以类处理为前提的“同质化”操作技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不管从国家、社会、个人哪个层面出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都在个人道德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道德理想的培养,崇尚修身,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从而达致内圣外王(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
历史| 黄朴民:大一统,中国的历史宿命
因为“正统”意味着“天子大一统”的自然负荷者,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具体标志,也是儒家“内圣外王”道统在政治上的基本体现,“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也。”(《辍耕录》卷三《正统辨》)得天命者得天统,得天统者得正统,因而具有合理合法统一天下的权力与义务。在“正统”者面前,割据分裂势力都是“闰统”或“偏统...
2006悄悄发生的管理变化
事实上,最高管理者本身往往是企业组织事业最大的绊脚石,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等思想,确实在今天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为它强调的是个人权力或魅力对于组织的控制,因此,说它是影响组织公共性的绊脚石,其实一点不过分,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现代管理,而是个人控制。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观的转变实质是历史观的转变,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即历史观问题是世界观的核心部分。毛泽东讲,他在1902年到1908年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信奉的就是修齐治平,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就是圣贤救世的理想追求。过去把“内圣外王”之道看作是...
陈志伟:先秦哲学的内外之辨——从儒家与庄子的比较来看
“内圣外王”是《庄子·天下》篇提出的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显然并非是道家所独有的,而是同时也被儒家所分享,并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深厚的思想传统。“内圣外王”是先秦哲学内外之辨语境下从道德或精神修养转向政治生活的一种凝练表达,以这样一种表达,先秦儒道两家在其哲学话语中贯通了内外之域,也即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