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北宋有缸吗?救出的小孩是谁?后来命运如何?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是正史记载,是元朝修的宋史,后来就演绎成“司马光砸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司马光砸瓮。马未都在《我是先生》这个节目中曾经反驳一个北大教授,认为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原因是迄今未发现过宋代直径1米的大水缸。在北宋晚期...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所救者是何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司马光7岁的时候。说的是有一天一群小朋友在后院的假山里玩,有一个小孩比较调皮爬到假山的最高处,可是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假山下面的水缸里了,大伙见状吓得大叫起来,“有人掉进缸里了”还有几个胆小的吓得哇哇大哭。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拼命挣扎,怎奈水缸太高大伙...
文史丨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被他救出的小孩是谁呢?
根据最早的史料记载《冷斋夜话》中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记载来看,司马光在他幼年时候和一群小孩子嬉戏游玩,其中一个小孩子不幸掉进了庭院中的那口装满水的大瓮中,生命垂危,惊险万分。当时随同一起玩耍的其他小孩子们都吓得逃跑了,就只有司马光很是冷静沉着,捡起了石头砸破了大瓮,水流尽人也得救了。而在《宋史...
司马光砸缸世人皆知,可你知道他救的是何人?难怪老师不肯说明
司马光没顾上擦手里的血,赶紧把上官尚光扶起来,瞧瞧他伤着没。确定上官尚光就是受了点儿惊吓,没啥大事儿后,司马光才算放下心来。一个才七岁的孩子,碰着危险能不慌,还能想到砸瓮的招儿,真挺了不起。这事儿村民们都瞧见了。厚道的村民直夸司马光又勇敢又机灵,都过来看。上官家爹妈知道后,又高兴又...
对司马光而言,砸缸只是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段,真实的他是怎样的
对此,作者的回答是,司马光“应当”砸过缸。其理由是,宋代文人笔记《冷斋夜话》里的确提到司马光“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而且作者进一步考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当发生在公元1025或1026年的洛阳。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洛阳为官,而司马光不过虚岁七八岁。对于司马光在自己的著述中从未谈到此事...
“砸缸”之后的司马光,人生过得怎么样?
但这只是司马光童年生活的小插曲,他的整个人生漫漫68年岁月,后续可远比“砸缸”精彩!在北大教授赵冬梅的这本《宽容与执拗》里,从和谐有序的家庭、正直能干的恩师、积极正能量的官场氛围等多个方面,还原出一个至诚至信、不走极端的司马光,同时讲述了北宋政治的变迁(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
【清廉家风故事】《司马光的家风 》
◇原文◇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解读◇我一向穿衣只求抵御寒冷,吃饭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众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
所以,司马光砸不到“缸”。最后,我们再看看最直接的证据,也就是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司马光传》通篇都在说破瓮救儿,并没有提到砸缸救儿。尽管瓮和缸很像,但我们学习和读书还是要本着严谨的求索精神,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来。
历史上的司马光砸缸,救下来的小孩到底是谁?
)修筑了“感恩亭”,以此来记住司马光对他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的后人们受此事影响,他们也经常将自己家族的多余钱财供给当地贫苦读书人考取功名,照顾孤寡老人,妥妥的积善之家。幼时一次砸缸救人,施救的司马光成长为北宋名臣,名垂青史,而被救的上官尚光也知恩图报、乐善好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惠及他人,还有什么比...
司马光砸缸救的人是谁?得知他的名字后,难怪老师只字不提
见义勇为”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总的来说,虽然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故事的某些细节仍然存在争议,但它作为一个历史故事,仍然被广泛传颂。这个故事展示了司马光聪明、果断和勇敢的品质,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同时,它也成为一部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社会良好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