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有事焉”看宋明理学的“事”思想
原标题:从“必有事焉”看宋明理学的“事”思想“必有事焉”,系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提出的观点。其中的“必有事”,是“言养气当必以集义为事”(《朱子语类》),即以集义之“事”存养和生发“浩然之气”,然后“塞于天地之间”,达至“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实现“尽心知性知...
陈来|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学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宋明理学的“理”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天理”,这个概念其实在先秦的《礼记》里已经出现:“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的天理其实讲的就是支配人的性情的伦理道德原则,因此,天理的概念并不是宋明理学...
傅锡洪 | 即用是体:宋明儒学视野中王阳明“良知”的意义
一般认为“良知”一语在阳明学中的意义在于点出本体,如陈来先生便通过与其他术语的对比指出了这一点:“知行合一虽为工夫切要,但未及心体。心外无理虽论心体,但非功夫。格物为正念头虽为反身功夫,终是缺却本体一截,而‘致良知’本体工夫一齐收摄,无怪阳明多次称之为‘圣门之正法眼藏’。”[2]尽管孟子早已...
筑牢思政课建设文化力量根基的核心要义与方式方法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一系列绚烂文明成果,这些成果代代相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东方智慧,孝悌忠信、与人为善的道德要求等,所有这些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其核心含义是指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即每个人都要充分挺立个体在宇宙大化中的主体性,成就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太平”即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时世和平。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就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说法,经过历代思想者的阐发,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愿景和追求。但张载并不限...
《横渠易说》:宋明气学《易》学的代表作
总之,《横渠易说》是张载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横渠易说》到《正蒙》,是张载《易》学、哲学体系逐渐建构完备的过程(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张载《易》学及其哲学则为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化,开创了诸多具有源发性的命题,影响至今,是学术价值较高且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哲学著作。
高海波: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先秦儒学中的这些关于意志讨论的资源,构成了宋明理学意志讨论的基础。宋明理学家多是通过对先秦儒学当中上述资源的诠释而发展其道德哲学与修养工夫。本文仅以朱子、船山的讨论为例,意在揭示意志问题在理学中展开的“内在理路”2。一、朱子论“意志”《朱子语类》卷五中有不少关于意志的讨论,其中一条云:...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俞学明认为《法华经义记》中提出并系统性疏解了“权”和“方便”之异,使中国哲学既有的“权”概念获得系统的佛教内涵,推动了佛教义理体系的完善与佛教中国进程。谭习龙认为现象学与唯识学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无法通过本质还原或“唯识性”观实现对方的目标。詹嘉玲以吕澂对吉藏“破想”...
“程朱之间:中国思想史的另一种叙事可能”研讨会侧记
宋明理学的传统叙事长期笼罩在程朱的影响之下,如何转变研究范式,为学界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从程朱之间切入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对程朱之间义理演变的进一步细致分析、对二程语录研究方式的再审视、对北宋时期儒学史非主流人物的关注,都是可行的研究思路。近年来,学界对于程朱之间思想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研究也随之...
烧香时,为什么选在“初一”和“十五”?有啥讲究吗?来涨知识了
到了宋明理学盛行之时,烧香更被赋予了修身养性的哲学意义。朱熹在《大学》注解中强调“诚意正心”,而烧香则被视为实践这一理念的具体行为。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录了一段关于烧香的趣事,其中提到:“香不在多,在乎一心。一心所到,香必随之。”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烧香背后的精神实质——内心的纯净与虔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