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最经典的10首诗文,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读懂受益一生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圈
刘禹锡乐呵呵贴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把他迁到历阳河边,刘禹锡仍不计较,在门上写了两句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又把他赶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荒郊斗室中,可诗豪偏偏就是在那里,写出了名篇《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从小会背的《陋室铭》作者不是刘禹锡?
卞孝萱先生认为,刘禹锡在和州期间勤政廉政,关心民众疾苦,与《陋室铭》所谓“无案牍之劳形”的逍遥形态判若两人,怎么能说《陋室铭》是刘禹锡在和州写的呢?二来,刘禹锡工书,他自己撰写的碑,在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等古籍中都有收录和记载,但是其中并没有《陋室铭》。综合各种证据,卞先生作出一...
你知道刘禹锡千古名篇《陋室铭》背后的故事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文章,名曰《陋室铭》,作者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刘禹锡。刘禹锡的这...
唐朝两位著名诗人,被贬后都写下千古名篇,如今读来却是句句悲怆
在和州,他更是创作出后世的经典佳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既是刘禹锡的心灵写照,也是柳宗元的心灵之语。之后的刘禹锡曾回到长安,再度去了玄都观,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
刘禹锡被贬后面对小人刁难,愤而写下81字千古名篇,影响无数人
正如他在《陋室铭》中所说,这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小屋,正是凭借着主人刘禹锡的高尚品德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正是凭借着这种从容洒脱的处世态度,刘禹锡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安宁与乐趣,不被外界的种种刁难所打败。即使面临物质条件的恶化,他也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处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应对。
刘禹锡在乌衣巷写下同名怀古诗,短短四句写尽世事沧桑,读来让人...
他的朋友圈正如他在《陋室铭》中说的那样,是“谈笑有鸿儒”,韩愈、柳宗元、李德裕、牛僧孺、裴度、元稹、白居易都是与他有交集的文化圈名人。可能大家已经猜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刘禹锡。刘禹锡的诗歌注重艺术创新,重视民歌并善于向民歌学习,意境优美,精炼含蓄,辞采华美,流畅自然,立意深邃,题旨隐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
诗豪刘禹锡:65岁时写了一首诗,大彻大悟,把人生看明白了
据《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从这篇《陋室铭》中,也能看出刘禹锡豁达、豪放的性格,因为过于耿直,也让他的命运跌宕起伏。用现代话说,刘禹锡就是中唐诗坛的“刺头”,三番五次闯祸,因此他的故事也很精彩。02.刘禹锡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当初刘备也这么说...
光明文化周末:作家的“三把刷子”
好的作品,不拘长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八十一字不显短;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数十万字不嫌长;唐代文学家王勃惊艳千古的《滕王阁序》近八百字刚刚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并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一篇文学作品能否“立得住”,并不在于篇幅,而在于其是否“明道”“载道”“宏道...
松弛感_腾讯新闻
在日渐老去的年华里,愈发喜爱刘禹锡的《陋室铭》。哪怕小小的一间陋室,吟诗作赋、吹箫鼓琴,风可进,雨可进,王孙贵族不可进。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是自由的,这是获得松弛感最重要的前提。虽无“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有“穷则独善其身”德行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