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苏剧表演艺术传承创新
数字化“苏剧博物馆”的创建,是数字技术赋能苏剧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式往往受到物理空间、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而数字化手段为苏剧这一地方性传统艺术的保存与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使苏剧传承不仅限于剧场和书本之中,还能...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新趋势暨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
从声科学的角度,对演员戏曲表演的声场环境、观演矛盾进行了具体论述;张彬、任佳欣《陕西韩城宋墓杂剧壁画人物服饰考论》,对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壁画中杂剧的人物脚色,在宋式日常服饰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及壁画中人物服饰与当时服饰有互动,并受其影响;陈丽芬《元明清时期瓷绘戏曲图像的流变及传播》,...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专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
发达,内容才是‘王道’。”王勇说,文艺创作要“咬住青山不放松”,京剧的青山就是内容,“不论时代如何更迭,我们演的还是京剧,传承的还是国粹艺术,展现的还是中国传统美学。内容和形式是艺术作品的一对翅膀,只有内容和形式达到一致,这只鸟才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送别!著名表演艺术家离世,他是河北人……
1999年,上海京剧院推出了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宝刀不老的孙正阳糅合老生、武生以及丑行等多种表演手段,把功勋卓著却贪图奢靡、骄横无理的国舅长孙无忌演活了。孙正阳、关栋天、尚长荣、陈薪伊在排演《贞观盛事》2011年,梅派青衣史依弘宣布开唱全本程派戏《锁麟囊》,成为了戏迷们关注的焦点。《锁麟囊》特邀孙正阳演...
陈少云表演艺术研讨会自述:麒派于我是矢志不渝的信仰
回过头看,这辈子有幸走上了追随周信芳大师的道路,从大师的艺术思想和演剧方法当中获得了艺术的力量,甚至是方法、技巧。因此,我更加坚信不仅是在表演手段和节奏运用上学习麒派艺术形式,更要坚持麒派演剧精神,用真情实感用心体验人物,用心感染观众。我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也无缘聆听周信芳大师的教诲,更遗憾没有一次目睹...
关注新媒介,重拾戏曲艺术日常娱乐使命|评论
在活化利用某古建筑的案例中,某年轻演员曾这样问过:“我不知道朝什么方向亮相(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戏曲亮相的标准要求是“子午相”,比如说,演员在上场门亮相时,身体要向着舞台左前方,但面部、眼神却要朝向正前方的观众,抬起的右手和向左的身体形成流畅的弧线。这种结构性的艺术美建立在传统演出环境的基础上,当同样的动作进入新环境...
专访|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多给年轻人上台的机会_河北新闻网
“文而不媚、武而不粗、儒而不俗、穷而不厌”,对于叶派小生的表演原则,叶少兰也以自己的表演经验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表示,叶派的舞台表演,每一个戏每一个人物都不一样,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它有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根据戏的需要有选择地运用技巧,准确表现舞台上不同的情节和人物。
戏曲艺术的流派传承应坚持守正创新
戏曲艺术中,“四功五法”的这套程式体系及其运用原则与理念,是一代代艺人和演员们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创造而累积形成的,是流派艺术传承中必须遵守的正道。对戏曲演员来说,在传承流派艺术的过程中,固然是从一招一式的模仿开始,通过学习唱腔、身段、做工等外在的技艺手段来表演人物、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然而,戏曲流派艺...
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去世,享年93岁,他与无数名角合创经典
1955年他和李玉茹参加华沙青年联欢会,演出《秋江》《拾玉镯》。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汇演盛况空前,孙正阳获京剧演员二等奖,是唯一获奖的丑角,《铁弓缘》陈母、《贵妃醉酒》高力士都获得肯定。1958年,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改编出京剧《智取威虎山》,孙正阳饰演栾平。1999年,...
痛心!93岁表演艺术家在上海去世,一生与众多著名演员合作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京剧院获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孙正阳,3月7日凌晨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3岁。1939年11月至1945年秋,上海成立了以“提倡与整理传统戏曲,培养京剧人才”为目的的上海戏剧学校,只招生了一届,通称“正字辈”。1931年出生的孙正阳便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