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超美国大萧条,靠什么挺过来的?
政府出台了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同时鼓励创业,并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帮助下岗职工重返劳动力市场。这一过程并非易事,也充满阵痛。但从这段历史中,中国不仅度过了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还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不仅考验了政府的应对能力,也展现了国人的坚韧和创造力。正文...
90年代中国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超越美国大萧条,当时如何挺过来
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一声令下,原本“铁饭碗”就是稳定、靠谱的代名词,但转眼之间,这碗说碎就碎。很多工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从“工人老大哥”变成了待业青年。回头看看,那时的国企可谓风光无限。无论是纺织、煤矿还是钢铁厂,国企都稳坐江山,吃穿住行一条龙服务,甚至连幼儿园都在厂里。可好景不长,从80年代末...
90年代中国4500万职工下岗,数量远越美国大萧条,怎样挺过来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国有企业精简体制,提高生产效率,当然是好事,但站在那些下岗工人的角度,无疑就是天塌了。再加上当时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一时之间,这足足4500多万下岗职工及其背后上亿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就成为90年代中国内政方面的头等大事,甚至一度恶化到了危及社会安全稳定的地步。走出阴霾但正如大家所...
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甚至令人心酸地走上卖血、卖身的惨淡路!
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有关单位出面举办大型的招聘会,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所需,在社会各界和政府政策的努力下,对下岗职工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援助和支持他们,包括再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出现更多...
原创当年让工人下岗,为何工人都保持沉默接受?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许多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据统计,1995年,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30.9%。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国企处于亏损状态。面对这样的困境,国企改革成为必然选择。而下岗,则是这场改革中最为痛苦的一环。
现在的裁员潮和90年代的下岗潮,有何不同?
一、增量市场,有好的商业嗅觉就能迅速变现九十时代的下岗,都是从国企买断,然后到私企打工,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还有的能考编上岸(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这批下岗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本来工资也不高,每个月就很难存下什么钱,当年我们这里每月工资也就两三百元左右吧。彼时有很多免费转岗培训,像学电脑、学厨师等等,你学会了租个...
繁花背后有苦难:90年代的下岗潮——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
“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情况:1990年上海全市国有集体单位的职工总数在405万左右,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只剩下200万左右。就此说明上海市的下岗工人总数应该超过2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先后有100多万国营工人加入曹师傅(下岗再就业)行列。”...
你喜欢《繁花》,但你未必了解90年代
对记忆中美好部分的“提炼”,就会让对90年代涂上一层幻想的滤镜:改革进程一日千里,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发财机会俯拾即是,外资蜂拥而来,民企破土崛起,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普通人炒股炒房都能赚来第一桶金。但在另一些文学、影视和记忆的碎片中,还有另外一面的90年代:贫穷、匮乏、腐败、治安的混乱、技术的滞后、...
锐评| 谢滨妍:《钢的琴》:一曲荒诞的挽歌
20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政策的推行与落地,国有企业的改制在东北掀起了一股工人下岗潮。40年后,这群工人的模样变得模糊,人们不再主动回忆这份创伤。当2011年电影《钢的琴》横空出世,导演张猛用独特的荒诞喜剧手法将人们不流于悲情的带回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分析该影片内容与表现形式,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时代色彩...
国家对4050企业下岗职工现在有什么优惠政策?
下岗工人这个名词,实际上它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当然除了这个时间,基本上我们国家没有下岗工人这样一个说法。国家实际上对这个4050的下岗工人,确实是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它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再就业优惠证,国家对于每一名下岗职工都有一个再就业优惠证,这个再就业优惠证可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