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栏 | 陶立璠: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中国民俗学
为讲习班授课的师资队伍应该说无比强大,著名民俗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费孝通、林耀华、马学良、杨堃、杨成志、容肇祖、常惠、常任侠、白寿彝、罗致平、罗永麟、宋兆麟、张紫晨、刘魁立、陶立璠、张振犁、柯杨等,都冒着酷暑,应邀前来授课。他们中许多是老一辈民俗学家,...
学人专栏 | 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惯有的思路是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这种四分法对民俗现象进行分类,然后以此思路进行文字资料的搜集或者调查题目的设计,最后又以此为体例进行写作。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性,肢解了民众的生活世界。按这种分类法写成的民俗志,资料虽然面面俱到,但缺乏对地方生活整体与民俗...
学人专栏|陈勤建: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风俗,在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的分类中,仅是民俗的一个浅表层面——生活技艺,而且就这个层面所包括的内容,除了中国传统风俗意义上的四时八节,生养嫁娶,殡葬习惯,还包括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传统工艺等等。如果再加上另外二个层面口承语言,心意诸现象及民俗思考原型,其民俗的内涵,从无形到有形...
手机:民俗学视角下的生活革命
中国民众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人际关系建构,兼容了民俗学家所归纳的“诸缘”(血缘、地缘、性别、业缘、趣缘等)社会关系。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建立起了各自不同圈层的微信群,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区隔,整理各自的社会交往空间,从而维系着费孝通曾经提示的那个“差序格局”。这意味着人们使用手机践行的交往实践,仍然是以自...
陈建华、李公明对谈跨界、大文学史与全球史中的现代中国(上)
这也是我们古籍所的一个传统,讲任何文本都要有文献学上的考证,论述要建立在准确的版本之上,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文本研究的科学性问题。在研究当中讲究实证,运用的材料是不是出自比较准确的文本,这样的基本方法当然是从乾嘉学派以来的一个传统。后来我在伯克利做访问学者,上马丁·杰伊讲欧洲思想史的课。他的思想史...
2024年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考试范围或参考书目
626信息管理基础本科目涵盖“信息管理学基础”、“图书馆学基础(概论)”和“档案学概论”三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内容(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主要包括:(一)信息相关概念、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分布、信息评价、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管理、信息政策与法律;(二)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图书馆的...
一个真实的学人,勇于正视自己学术道袍下的“小”
包括他在北京期间参与发起颇具叛逆色彩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青年中国民俗学会的前身),凡此种种,在在江湖儿女情怀侧漏。第三股就是江西老俵的呆气:爱较真,爱刨根问底,这股呆气也成就了他在故事学寻源和谣言发生学上的建树——他的《中国龙的发明》,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经典。
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他已认为“经籍器物上的整理,只是形式上的整理;至于要研究古史的内部,要解释古代的各种史话的意义,便须应用民俗学了。”他并且坦承:“老实说,我所以敢大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二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由于当时所讨论的古史,大都在商周以降的有史时代,顾颉刚...
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传统节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世界文学史》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孙末楠的Fokways与燕京大学的民俗学研究
对于孙末楠的民俗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学系统三大学说,孙本文花费了大半篇幅梳理其民俗论。孙本文指出,孙末楠民俗论的中心思想是:民俗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要素;它支配着人类一切活动。孙本文全景式地介绍了孙末楠的民俗论,包括:1.民俗的定义与产生;2.民俗的产生是不觉得的;3.民俗的起源是神秘的;4.民俗是一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