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何介入历史 ——从《历史的拐点》谈起
从视听表达看,电视剧叙事采用多景别,通过对话、音乐、音响等视听元素,塑造一个封闭的虚幻时空;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则突出镜头的使用,以画外音替代人物对话,并以音乐、音响烘托气氛,营造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因此,全本情景再现的纪录片是思想与美学的融合,给观众以人文震撼或真相揭示,而不仅仅是娱乐观众。专家访谈是...
大型纪录片《解放》在渝开拍 还原重庆谈判等历史细节
与以往的《档案》节目截然不同的是,纪录片《解放》将首次全面走出演播室,采用实景拍摄、动画特效、情景再现、平面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黄炜坦言,实景拍摄给团队时间上的压力非常大,对人员的体力也是一次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打造这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编导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90后...
纪录片《何以中国》:情景再现要够“真”
除了实景拍摄外,在影视还原过程中,纪录片在文物的立体呈现、遗址场景三维复原、电影实拍画面绿幕抠像合成、概念插画动态制作、三维地形地图建构等方面还采用了CG技术,进行文物及历史画面的还原。《何以中国》剧照周原遗址出土了一辆驷马驱驾的青铜轮牙马车,马匹及车辆装饰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饰件,车厢外围装饰有薄壁...
解读传统药方里的科学与智慧
纪录片将9个名方的来历与功能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纪录片讲解“药王”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的药材组成与功能主治,道出了每种药材的药性功能、地位以及古方的治病原理。透过名方,纪录片讲解了六经、五脏、三焦等中医理论与辨证思维,阐述了中医“天人合一”观,让人有所领悟。表现医者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精神品格,...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手术两百年》就是典型的科学纪录片,它有典型的创作手法上的延续。考古类的像《古墓派》《海昏侯》,包括去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寻古中国》里的‘古蜀记’‘寻夏记’,其中基本的创作语态、人和景的关系、处理再现的手段都没有变。”在他看来,科学纪录片里最简单入门的就是考古类。“二十多年前,我们进厂...
纪录片《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的影像实践
这为文明探源类纪录片提供了基础资源和保障(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二是视听升维。在文明雏形阶段的文献、文物和考古成果极为有限,甚至部分还停留在神话传说的情况下,在创作上,更充分地发挥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调动多种技术、艺术元素和手段,或借助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或以情景再现、演员扮演、CG动画等形式,让抽象宏观的文明叙述更加具体、...
讲述大运河与天津武清的传奇故事,纪录片《清·运》开播
据了解,该纪录片采访了包括北京大学、天津社科院在内的国内知名学者,以及武清本地优秀学者、民俗专家,采集多幅大运河古图真迹、明清文人绘画,通过巧妙的包装,让文物散发活力。第一集《导流济运》以武清古六景中的“潞水帆墙”为切入点,展现导流济运碑、筐儿港水利枢纽工程的宏大叙事和悠悠运河号子的朴素情怀。导流...
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叙事创新
其次,中国纪录片也肩负起提升人民审美文化认知、形塑社会价值观的使命。《故宫》(2005年)、《圆明园》(2006年)等回顾民族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再次,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的话语实践也伴随着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承担起大众娱乐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功能,开始了专业化、品牌化改革,出现了《人物》《讲述》《...
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数字意象的创构与呈现
三是具身性,数字意象凸显了身体作为媒介在审美体验中的重要功能,创作者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真实性“写境”的同时,结合原有文本在虚拟空间中展开天马行空的“造境”,这种具身性体验可以超越生活经验,使“遥在”的观者也能获得“抵达”现场的体验。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切入,深入探究历史文化类微纪录片如何...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
这种偶然的随机性恰好赋予了这类以重温史故为主的纪录片“活”的“灵魂”。情景再现好实操,但大家对于它在纪录片领域的运用,评价总是褒贬不一。如何控制好风险,让拍摄能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黄小裕浏览了李叔同在各个时期留下的历史老照片,突发奇想——能否让照片“活”起来?怎么“活”?黄小裕的团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