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儒家提倡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指的就是宗法社会,或者说,是封邦建国的封建社会。如果再简单粗暴点来讲,我们可以用西周来类比推理,西周符合儒家学说中的宗法社会,也是一个封邦建国的封建社会,但儒家的体系却不是单纯来指西周的,而是指代如同与西周一样的社会状态。在西周的封建制度中,周王就是上天的儿子,所以称为天子,而诸侯扮演的则是...
...孟荀思想解读第七讲:杨朝明教授主讲《天人合一与天人之分:孟子...
与孟子不同,荀子的“积礼义而为君子”和“礼义之谓治”,将成德成治寄望于礼即“人”而不是“天”,确立了以天人之分、天生人成为核心内容的天人观念,彰显了儒家人文化成的理性精神,从礼学进路发展了孔子天人之学中自然之天的思想,深化了其所倡导的“人能弘道”的人文理性精神。一般认为“天人相分”观念由荀子...
孟学研究 | 徐克谦: 荀子对《孟子》的袭用与批判
摘要: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
名家论孟 | 杨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尽心下...
有母没而杯圈不能饮,不忍故也。”冯梦龙的《四书指月·下孟七·尽心·曾皙嗜羊枣章·曾皙节》指出:“‘不忍’二字极重,乃睹物思亲之意。”唐文治(1865—1954)的《孟子大义》卷14《尽心下·第三十六章》指出:“孟子言仁,必言不忍;而此言孝,亦言不忍。孝中之不忍,孺慕之诚,痛心之至也。”...
在孔子的老家器物背后皆为“礼”
具体说,颜回做到了八个字:安贫乐道,克己归仁。孔子的另一学生曾参很佩服颜回,认为他有才学却从不炫耀,有才能却从不自傲,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参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孔子临终前将其孙孔伋(字子思)托付于曾参。子思又将所学传授于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
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仁如天地生物之心,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宋元学案·仁说》)戴震认为“仁者,生生之德也”“言仁可以赅义”“言义可以赅礼”“举仁义礼可以赅智”(《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其意在于强调“仁”统摄的生生之意。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十一讲林宏星《“先王之道”与“法...
因而,与孟子不同,荀子力主“隆礼义而杀诗、书”,所谓“总方略,齐言行,知统类,一制度”,以礼义之统之庄严整肃客观化此仁义理想。具体到“先王之道”与“法后王”的关系问题上,荀子则一方面认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荀子·天论》)、“类不变,虽久同理”,主张“法先王”,即法先王的道贯。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九讲:王杰教授主讲《孟荀孝道观...
就是说,父母健在之时奉养父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有为父母送终办好葬礼才是大事。对父母的孝,不但体现在生前,也体现在死后。既要养生,还要送死;既要养老,还要送终。父母去世后,孟子强调丧事的置办要与自己的财力相匹配,要按照礼的标准去安葬、祭祀,否则就会失礼于父母,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名家论孟 | 梁涛: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但问题是,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利,而是具体的利,具体讲是指攻占别国的土地,杀戮别国的民众,是“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是梁惠王一己之私利。孟子认为,如果执政者都追求这种利,“天下交征利”,那么就会发生弑君、篡国的悲剧,危及公正、正义与政治秩序。而孟子所说的义或仁义,是指公正和...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孔子既是儒学创始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孔子视角下的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孔子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所蕴含的道德元素突显出来,开创了儒家学派。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