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卫星遥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红外和微波信号遥感中国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了基于卫星被动微波植被指数的光能利用率模型,以此定量反演中国典型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有机碳量),相关研究成果以“DailyEstimationofGrossPrimaryProductionunderAll...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卫星遥感时代
黄缙介绍,在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发射前,我国传统的碳汇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对森林植被进行抽样监测,费时费力,而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可以通过多种观测手段获取森林碳汇的多要素信息,提高碳汇监测精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黄缙:有了这颗卫星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遥感的手段...
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
“句芒号”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06公里、倾角97.4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投用,应用成果发布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探测植被生物量和植被生产力,同时满足地理测绘、灾害评估、农情遥感等需求。该卫星实现了对森林植被高度、生物量、叶绿素荧光的定量遥感探测,提升了中国和全球森林碳汇监测能...
新书推荐:《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综合监测技术》
新书推荐:《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综合监测技术》,科学,生态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综合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我国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数据显示,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实现‘降级’(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5月22日,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讲话中作如上表述。黄润秋介绍,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
黑龙江省气象局:攻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监测评估预估技术
通过确定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揭示了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不同气候因子对该区域碳吸收的影响。针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以及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析表明,水热条件与植被碳吸收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降水量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气温...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号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人民网北京1月24日电1月23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三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获悉,其中的泰景一号03星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号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卫星。据介绍,该卫星是以北京林业大学命名的首颗卫星,也是国内首颗以生态...
生态环境部: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数据显示,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实现‘降级’。”5月22日,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讲话中做如上表述。黄润秋介绍,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
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投入使用
7月25日,国家航天局组织举行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陆碳监测卫星)投入使用仪式,标志着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正式进入业务化应用新阶段,为我国森林碳汇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陆碳监测卫星是“十三五”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的科研卫星,是国家林草局作为牵头主用户的首颗卫星。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