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望莉 等|从胶片记录到数字生成:数智时代下的电影长镜头美学
巴赞认为:“长镜头能保持电影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表达人物动作和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而能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符合纪实美学的特征。”[1]这一观点一度被认为是对抗经典电影时期蒙太奇形式主义理论的重要存在。巴赞认为:“传统的蒙太奇将一个完整的现实分解为若干抽象化的镜头,使观众像犯人一样...
被异化的“原生态”:对视听传播真实性问题的历史考察与再反思
巴赞与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的美学理论一起为当时的再现美学风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称为“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其被引入中国后,对我国电影、电视纪实主义美学影响深远。本文以巴赞的纪实美学为理论立场,认同客观上的事实真实是纪实的前提,纪实范畴内谈表达真实的底线是非虚构。纪实与真实相对关系的...
电影美学两大流派,承包了世界上超过90%的电影...
电影纪实性美学的集大成者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的纪实性美学观点大多以评论文章的形式发表于他自己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月刊中。巴赞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论断,认为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无限趋近于现实,但又无法完全等同于现实。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述了电影发明的心理学动因是人类对再现完整现实...
在这个纪念座谈会上,文艺界深情追忆吴贻弓导演的艺术精神...
一方面,他的美学观念指向儒家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当中,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现实提出的任何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这是吴贻弓导演很重要的个性风格。谈论传统儒家,除了经常说到的家国情怀,比如“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情怀在吴贻弓导演的影片中或多或少都有彰显——同时,我也...
“作者论”和巴赞纪实主义长镜头美学的忠实拥护者《四百下》
20世纪40、50年代,电影诞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巴赞在对过往电影史资料纯熟掌握和仔细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完整地建构了纪实主义美学的理论体系。他纵览了从卢米埃尔到爱森斯坦,从好莱坞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实践的历史,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忠实于对现实的客观纪录和再现的电影中,并对这些影片的视听体系进行系统...
陈晓云|电影经典:可见的表征与复沓的意义
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对于电影观念或者文学观念的颠覆,在技巧层面上不约而同地联系着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其背后则是关于历史反思与人性探索的创作诉求(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而巴赞电影理论的适时引进,以及随后出现的以《邻居》《沙鸥》《见习律师》等为主要代表影片的所谓“纪实美学”的思潮,两者或许在“现实主义”这个中国文艺的主流价值...
侯孝贤常用的三个电影技法
侯孝贤的电影从表面上看受到了法国新浪潮与巴赞纪实美学的影响,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家国的历史言说、温婉细腻的个人回忆,则渗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儒道传统。今天让我们通过理解侯孝贤的电影语言和他惯用的电影技艺,走入这位大师的电影世界。1固定机位和长镜头...
张国立:从皇帝到职员,演绎人生百态,你知道他最想扮演的是谁吗
在吸取和接纳外来文化因素的过程中,表演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与强劲的创造力,从较为传统的戏剧化表演模式,逐渐与巴赞、克拉考尔推崇的纪实美学相靠拢,形成纪实化表演。在叙事方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逻辑,重在探索空间叙事的表演美学形态,使表演成为空间的元素,日常化表演趋势不断完善。
电影平台游戏中的景深镜头——以《Inside》与《萨默维尔》为例
二、《萨默维尔》中的长镜头与“纪实性”电影长镜头的“长”指拍摄时长。严格来说,巴赞推崇以广角深焦距拍摄单个镜头,这一理念与后人实践和完善的长镜头理论相比,侧重有所不同。但长镜头的关键仍是在一个统一空间里不间断、不切割地展现完整的动作或事件,体现巴赞提出的“空间连续性”特征。“电影的一切都可以...
模仿,还是重构——管窥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催生“新浪潮”的巴赞不这样认为,他批评蒙太奇干预破坏了电影的客观真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他倡导,伟大的电影要用长镜头表现出“未经组织的”空间和真实的“时间之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为了反对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化虚构,排斥在摄影棚里搭建虚假的内景,他们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实现外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