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溯源:看良渚古城遗址的“前世今生”
1986年,考古学者在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发掘了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了1200多件套玉器,包括完整的玉琮、玉璧等。这些玉器雕刻精美,纹样繁复,展示了良渚先民对宇宙、信仰和权力的理解。这个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时间跨度长达千年,延续至今。玉璧等玉制品。新华网发华婧雯摄一场危机带来的转折21世纪初,...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台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
良渚古城里人们吃的稻米和肉从哪来,“考古中国”发布重要进展
“申遗”的时候我们讲,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了古城、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还有一个瑶山遗址区,这样描述的时候,1000年被拉成了一条直线,压缩成了一个平面,普通人对这1000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何演进,不清楚,眼前只有一张地图。这1000年里,良渚社会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这些才是考古学家更在意的问题,...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钟家港遗址考古发现的20万千克炭化稻谷表明,大量的稻谷资源被王国政权征用到王城内。也有考古物证显示,战争、刑罚和杀戮等暴力行为已经出现,祭祀等礼仪活动更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良渚遗址的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文明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
良渚遇“稻”你 古城遗址公园稻谷秋收季来了
据悉,11月初,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部分区域还将进行机器收割水稻的展示。访客们可以近距离观看现代化的收割机器在稻田中穿梭,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体现了良渚古城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勃勃生机。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的稻作文明。如今,作为世界遗产和文明圣地的良渚古城,将继续发挥“...
良渚古城考古取得三方面新进展
——进一步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首次发现良渚遗址时,调查了13处遗址点。近年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浙江考古工作者对核心区平原地区逐年开展了全覆盖的深度勘探,遗址点已增加到350多处,遗址群的分布框架结构已经比较清晰。——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与发展的生动历程。在...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溯源流
良渚遗址考古和文化研究工作始于1936年。当年11月,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在良渚镇棋盘坟附近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几片黑陶,并向馆里提出了发掘申请。由此,良渚考古的序幕正式拉开。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随后,反山、瑶山等遗址被陆续发现,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
从一个个线索追下去,他们追出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
作为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者,刘斌曾长期主持良渚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全面参与良渚古城申遗工作。他形容那段考古岁月,是孜孜不倦的追寻,“很多东西都是偶然发现,它可能看上去只是一个线索、一个苗头,但如果不去追、不去坚持,那就没有了。”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让浙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也成为浙...
良渚遗址:五千年文明实证之地不断有新突破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介绍,良渚遗址地处江南,每年会经历漫长的梅雨季节,因此土遗址长时间处于土体含水量较高的环境中,是典型的潮湿环境土遗址,易发生土体软化、开裂、坍塌、风化和苔藓滋生等病害。“良渚的考古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内已发掘300多处遗址点,大多被回填...
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
在良渚古城建成之前,先民住在哪里?在距良渚古城遗址南侧约2公里处,考古队员发现了北村遗址,为研究良渚早期社会发展、阶级分化和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究竟有多大?此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11条水坝遗址,近年来,他们运用多学科综合考古,又新发现10多条良渚水坝。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