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高效光催化甲烷无氧偶联制乙烷/氢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甲烷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基小分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沼气等的主要成分。迄今为止,甲烷的使用仍以燃烧为主,导致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作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甲醇及其衍生物,但其用量仅占天然气消耗量的5%-7%。虽然甲烷储量远远超过石油储量,但作为化工原料其开发程度远无法与石油相比。
日本研究人员希望将可燃冰作为新式能源
顾名思义,可燃冰的本质,就是甲烷与水的冷冻沉积物。虽然看起来像冰,但它很容易就被点着。虽然听起来酷炫有趣,但想要对可燃冰资源进行开采,目前仍面临极大的挑战。报告指出,这一切都取决于物理。甲烷水合物对压力和温度过于敏感,无法简单地挖掘和运输。它们通常在海底数百米处形成,水深约500米,压力远高于地表。
历史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图)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科学家们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甚至认为它是能...
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首先就是风险太大,可燃冰存在大量的甲烷,但是它的性质极其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到破坏。而偏偏很微小的破坏就能使可燃冰里面的大量甲烷气体泄漏,而这时候可燃冰的储存量大就成为致命缺点。大量的甲烷气体被释放到空气或者海水当中,会加速温室效应,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现在全球都在追求低碳减排,要是由于开采...
回顾号称能取代石油的可燃冰,怎么没人吹了?中国开发进度怎样了
可燃冰走漏后别离出能将海洋中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的甲烷,然后使得海水里的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这就是那次大灭绝发生的原因。在转化的进程中所发生的甲烷也是使全世界温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逐步升温成合适人类进化生计所需求的温度,可燃冰在其间也扮演了重要的人物。所以在没有无缺的勘探技能手法之前,草率挖掘...
2030年年产达10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有何应用前景?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天然气里最主要的燃烧物质是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中也含有甲烷,但是它们不是以气体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在一起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必须联合起来,才可以保证这个结构的稳定,水合物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
上山下海,寻找未来能源可燃冰
在长期的探寻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可燃冰存在的特征。比如,借助一种叫多波束的海洋探测仪器进行探测,如果发现海底某处出现一种类似“气烟囱”的气泡羽状流,即从海底不断向上喷涌的甲烷气体,那么这片海底就可能有可燃冰;若能在海底看见菌席、管状蠕虫、贻贝类等依赖甲烷生存的特殊生物,那么,该区也很有可能存在可燃...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可燃冰试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试采过程中是否发生不可控的可燃冰分解,导致甲烷泄漏,从而引起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是甲烷泄漏到海洋或者大气中而引起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试采过程中,一方面根据水合物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特征、水合物储层特征,通过合理设计井位及降压方案,从工程设计上避免发生甲烷泄漏所引...
海洋所揭示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
在冷泉区,甲烷是冷泉生物群落的主要能量来源。研究人员在南海冷泉区进行了多次原位实验,发现冷泉喷发虽为偶发事件,但冷泉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引发了冷泉喷发间歇性与冷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之间的悖论。为解释这一悖论,该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平台,在南海冷泉系统...
中国科大在氢键有机骨架材料的可燃冰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1:不同条件下,(a)可燃冰和(b)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主体结构的变化和客体分子的吸附/释放过程。氢键辅助的超分子组装得到的骨架材料尽管具有结构上的灵活性,但正因为氢键的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导致主体结构非常脆弱,在释放客体分子的过程中出现结构坍塌。相比较而言,除了氢键和范德华力,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在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