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庄子:三则寓言故事,三种生活智慧
在论辩过程中,惠施又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推论“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也是合乎推理规则的。相反,庄子在论辩过程中,犯了一个自语相违的逻辑错误:他的第一个反驳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肯定了惠施不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第二个反驳语却又肯定惠施知庄子知鱼之乐,从而对“安知鱼之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说课稿
在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认识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三)引读...
焕廷微荐读 | 《庄子》内篇·齐物论(节选三)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者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朗读+知识点+课件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
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单纯从论辩的角度来讲,惠子的逻辑无懈可击,毫无疑问也是这场辩论的胜利者,庄子最多在偷换概念后显示了机智,将“安知”的虚指转化成了地点的实指(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然而问题在于,庄子强调的重点本不在此,而是说相对于人的情感来说,理智、分析等等并不重要,人的情感是不能用严苛的逻辑来说明的。我乐,所以鱼也应当是乐的;...
谁能解“濠梁之辩”?——庄子提出的语言哲学问题
庄子和惠施论辩的焦点是“安知鱼乐”。这里的关键词是“安知”。“安”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译为“如何”“怎么”,亦可译为“哪里”。学术界过去代表性解释是,庄子偷换了“安知”的原来意涵,用“哪里”替换了“如何”。因为“哪里”就有方位、地点的含义。庄子反驳惠施的话被解释成:你是从什么地方得知“我不知...
论《庄子》文本的“童真”
《庄子》寓言充满戏剧性,对话犹如戏剧台词。其深刻的思想皆寓含在对人物、故事的描述之中。有些说理性的论辩,如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关于人与鱼、子与我之间复杂的认知关系的对话,用逻辑检验,似乎只是一种诡辩,但是不仅其所涉及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意义耐人寻味,而且从文本上说,也意趣盎然,充盈童真。如果穿越历史...
初二语文下册:《庄子》二则知识点总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2022福建省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论辩会,本性法师点评总结
说到论辩交流,中外自古有之,佛教亦是如此。比如,庄子与惠子,就有“你不是鱼,如何知道鱼之乐”的论辩,苏格拉底与学生,就有“干净的人与脏的人,谁会去洗澡”的论辩。《华严经疏》中有“七辩”之说,上乘的谓最上妙辩。佛教因明学,更是论辩的武器。而唐玄奘,于印度曲女城与大小乘佛教高手论辩,完胜之后,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