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以“道”看人们的行为有多愚蠢
第二至四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第一句的引申,第一句讲了自然设定虽然重要,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不这么认为,人们认为自己才是最牛的。这样典型有四类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其中四个“自”,说明几类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一类人“自见者”,这类...
进哥讲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一字道破做人做事的智慧
进哥讲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一字道破做人做事的智慧,道冲,尼采,本原,唐朝,作家,道德经,老子说,春秋战国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在前边的章节里,老子曾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才算高明。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自知了,才不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句话中,“知不知”意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无知。”“不知知”意为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把无知当有知。
道德经最难的一章,暗藏神的秘密?不懂前8个字的凡人易遭反噬?
从这个例子其实就可以见出,《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有多么高明。不作具体的描述,就能彰显出这个“道”的威力。因为人类其实真正惧怕的只有“未知”,深不可测才真的能威力无穷。然而,这还只是这句话的表层含义,还没有接触到它内在的深刻。那么,这句话的背后又有什么意蕴呢?内涵前八个字说“道可道...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不争之道,上对下不争不害,下对上不重不厌
这是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不争之道,也叫上下之道,不害之道。上对下不争不害,下对上不重不厌,就是所谓的不争之道。本章所讲述的主要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处之道。人类社会在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管理者,下层是被管理者。上下之间如何和谐相处意义重大。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几于道
第八章上善如水(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帛书版)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不争)。上善,这是处于顶端的善,是否是终极的善,有待讨论。上善,约定了谈论的对象。所以上善和我们平时认为...
《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懂得以上两条是治国的原则,永远按照这两个原则去做,可以说是具备了微妙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品德高远深邃,与万物一直复归到道的真朴,然后才能与大道一样顺应自然。解析老子不光主张愚民,还主张愚君。虽然有些观点我不一定认同,但并不能因此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在老子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主张也许是顺应天道自然的。
理道 理解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二章反①也者,道之②动③也;弱④也者,道之用⑤也。天下万物生于始有⑥,始有曰无。译文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宇宙万物派生于大道,大道(场)夷希微为无物是无。注释①反:通“皈”,皈依,依皈,归依,依归;反省;...
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道德经》第三章有感
或许是翻阅的多了,对于老子的观点,有些是认同的,但有些却不敢沟通,比如第三章的内容,就有些不敢苟同。《道德经》原文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刘先银经典点说:老子第24章不自是,《道德经》抱一为天下式与心智...
2021年6月5日:陈琦南老子道德经研究第六,无为篇,10一5,24章01,通行本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02,中心思想:老子描述失道者的六种表现。道德高尚的人是反对的。是不会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