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随水:拉达克岳父母来华,到拉萨寻根是什么体验?
林肯老鼠的拉达克长袍是之前他在拉达克买的。图源:随水文存我们一家在大昭寺屋顶的合影,手里捧着的正是受赠的觉沃佛唐卡。图源:随水文存我专门留了两个上午的时间,让我岳父母去大昭寺门口磕头。图源:随水文存图源:随水文存大昭寺的殊胜不言而喻,然而当他们从拉萨回来后,问及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最想...
家住解放路|成都:一部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杨龙是地道的老成都人,家住宽窄巷子。“那时成都市区东南西北不过九里地,北门大桥外这一片都属于郊区。”小时候,杨龙还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到北门大桥的府河边钓鱼、游泳。“北门大桥一下来,就是一个大坡坎,坡坎交界处由几块大青石相砌,坡坎往北就是簸箕街。”《成都街巷志》记载,过去的簸箕街是通往北门外的...
陈斯孝与民国时期四川发行量最大的民办报纸《新新新闻》
马毓智派他的幺兄弟马秀峰当社长,过后由刘启明任总编辑。那时每人每月工资只有11.12元,每天销路仅五六百份,有时无钱买纸印报,还要向瑞生祥(马毓智私人商号)赊销新闻纸维持,在这样困窘之下,这个报纸还是日出三中张,较当时一般报纸篇幅多三分之一。由于销路太少,收入不够开支,连职工个人温饱都成问题,日复一...
一城烟火 世间万象——成都老茶馆档案背后的历史文化记忆
今天我们靠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得信息,而在过去的成都,各种消息往往首先在茶馆传开。作家沙汀在《喝早茶的人》中就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几天没有出门,想知道这几天有什么事发生,他便去茶铺。”人们在茶馆谈论各种事情,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状况、街坊邻居的各种小道消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
六个“第一”看成都百年报刊史!
今天便随小编来探一探成都报业史上这些“第一”吧!01成都第一家报纸《蜀学报》1894年,光绪进士宋育仁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维新大计。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鸦片战争后,四川地区虽然有不少书院,但所教课程偏重时文帖括,学生沉湎于科举功名,以致士林风气...
报纸与手稿
成都市植物园青少年植物科普馆□温月近些年来,大批传统报纸在读者的视野里纷纷消失,原因或许很多,但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传媒兴起风靡无疑是主要推手(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电子报”很时尚,然而于我,仍喜欢为传统报纸写稿投稿,喜欢自己的文字刊登在那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纸”上。永远忘不了,1984年我在《城市环卫报》上发表散文《...
成都日报“苗地课堂”今日正式开启
邀孩子们从书卷中抬头,到大自然中去看草木欣荣,到青山绿水间去自由撒欢,到科创基地探索浩瀚宇宙,到文化场景中沉浸式思考……在“苗地课堂”,让教育自然发生!设计专属课程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苗地课堂”是“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依托成都日报社已有40多年历史的品牌栏目——“苗地”,与各中小学校深度合作...
2024成都独立书店市集,「冒犯了哈 」
芥子书屋(泉州)@之行,海豚阿德书店(大理)@小白,匿名书店(重庆)@莫比,白读书屋(成都)@Yanzhen除分享外,她们还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书店周边,齐聚本次书店市集特设的“飞行书店”展架展售,数量有限,欲购从速。●4月14日16:30-17:30“欢迎来到《巴比松大饭店》”译者分享会...
成都人捐的“未来号”天桥,在30公里外的村子重生
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都在“未来号”天桥的周围,稍远点还有太平洋百货、全兴大厦等地标。去文轩书店看了小说,又跨过天桥去吃了龙抄手。那时成都还有无轨电车,蓝白的配色,长长的辫子。车子转弯时,驾驶员可能还会走下来拉车子的辫子。最经典的一幕是有一年,一辆双层公交车在转弯时,不小心卡在了天桥下。
成都商报和成都的30年
我也曾连续几天,每天拿30份报纸在东风大桥那里售卖。那时我知道,有很多人也在买环球时报——都市报只是一条道路,还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们停下电瓶车,看上去不太有钱,而环球时报能给他们安慰。多的时候,成都商报会有140个版以上,接受问询的读者会抱怨:大部分都是广告,你们能不能少点广告?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