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多彩中华”大理民族电影周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树电影活动品牌,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的关心支持下,2024“多彩中华”大理民族电影周定于9月5日至9日在大理举办。本届电影周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光影时代风情大理——在大理...
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考古发现的物证显示,在6000年前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相遇的时代,“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概念,便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由此催生了中华民族总根系的“直根”。地层中的物证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信息。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的相遇过程,有裂变、有撞击、有融合。龙与玫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相遇。学者苏秉琦认...
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传播意蕴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无论是历史进程中的还是观念形态上的,抑或是现实发展着的关系,都是一种共生传播实践。历史上,中华文明由其发端时期的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其机制——借鉴赵汀阳先生漩涡模型的表述——是凭借中原发展起来的汉字文化以及以“配天”“天下”理念的制度...
“中华民族”的这个定义,具有里程碑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梁启超,但百余年来,我国学界关于“中华民族是什么”的阐释,主要侧重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层面,对中华民族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各民族总称”层面。《概论》关于中华民族的定义,完成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概论》指出,中华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孕育,...
读懂新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重要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只有基于以共同体史观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读懂新疆,才能读懂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才能读懂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
向玉乔: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挺立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根和魂(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精神独立性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
梁启超首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由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提出的。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发表了一篇题为《东籍月旦》的文章,首次使用了从日语翻译而来的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如“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新名词。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辛亥革命后,一些先驱拓展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黄兴等人成立“中华民族大同会”,在“会启”中将各民族关系喻为“手足”“同胞”,孙中山倡导“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引发学界大讨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逻辑向度
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层面实现高度的契合、互通,是科学社会主义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其得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认同,在中国大地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从而实现解放中国无产阶级、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全人类的目标的必然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系列讲座“何谓中华...
在从汉族到中华各民族——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变化部分,励轩回顾并分析了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演变。他提到,梁启超将中华民族定义为多数民族的混合体,杨度则提出应以文化而非血统来定义中华民族,而李大钊和孙中山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统一性,其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经历了显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