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细从祭文观气数(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
在黄帝陵有几通著名的石碑,每一座碑,都有深意存焉。甫进陵园,碑上大书“黄帝陵”三字,这是郭沫若手笔。这通碑大有来历,最先是清朝陕西巡抚毕沅谨书“古轩辕黄帝桥陵”,后来蒋介石大约是嫌它罗嗦,也想表示自己的正宗传人地位,便自己写了“黄帝陵”三字,刻于原碑。蒋某人不惯写这么大的字,那字显得生硬散...
钩沉|76年前台湾同胞遥祭黄帝陵:永不愿再见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这是此行重要一环,为了向世人宣告“台湾六百万炎黄子孙,二千三百余方里版图,已归祖国,籍表台湾同胞拳拳之诚”。由于当时连日大雨,致敬团成员无法抵达黄帝陵,于是在9月12日下午,15人在陕西耀县中山中学举行祭奠仪式并诵读祭文:“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怀抱一周年之期,特从万里海外,飞归我中华民族发祥故土秦陇之郊...
郭沫若论书法水准,不配给黄帝陵题字?启功:到街上看看中国银行
由于黄帝是在远古时期统一了“华夏部落”的首领,故而这个题字意义重大。当地工作人员当时专门上书给毛主席,请求主席题写“黄帝陵”三字。毛主席颇为重视此事,挥笔写就了《皇帝祭》一文,但却没有同意题字的请求,而是将碑文题字这一重任委托给了郭沫若。由此举可知,同为书法家的毛主席对郭沫若的书法水平是持肯定...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195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亲自批示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199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此次为期12年的整修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帝陵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工作。2004年清明公祭典礼即在新落成的祭祀大殿举行。
五指山生态文学周专题丨张冲波:毕业生林场实习日记(1982)
中午没事,我和汉章同学过河登东面那座山。第一次踏进这茂密的山林,一切都带着神秘的色彩。一路兴致勃勃,回到住宿点,我仿照徐刚的《登泰山记》,写出自己的“登山小记”,感到一种满足。午觉起来,到三里外李家寨镇上买了一双26码的拖鞋,2.69元。
郭沫若的书法水平被质疑,启功:谁要不服气,去街上看看中国银行
比如我们熟悉的“中国银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故宫博物馆”、“黄帝陵”等都是出自他手(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郭沫若去世时是1978年,享年86岁,他这一生既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成就,还颇有一番革命热血。按道理说,他应该被后人尊敬、崇拜才是,可为什么就遭到了质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