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反对“生而知之”,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重视活学活用
治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在洛阳卖书店阅览群书。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在京师太学里,王充受当时古文经学家桓谭和班彪的影响最深,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指定是非之人,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少时曾为乡里分肉,“分均若一”,乡亲们都...
破除虚妄之言,衡量百家之说: 王充与《论衡》
王充读书学习,“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他没钱买书,便常在洛阳集市上晃荡,翻阅集市所卖之书。得亏他记忆超群,往往“一见辄能诵忆”,在东看一本、西翻一册的“窃读”之下,王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画像学习既要输入,更要输出。王充还“好论说”,经常输出许多新观点,大家听了之后,一开始都觉得诡异...
华夏科学:仅从王充和宋应星这里,就发现好多西方物理理论的源头
王充在此处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衰减:鱼激起的水波不过百步,其声音在一里之外消失殆尽;而人声和鱼声一样,也是随距离而衰减的。因此,王充是世界上最早向人们描述肉眼不可见的声波图景的人,也是最早指出声强与传播距离关系的人。《论衡》“论死篇”,是世界上第一次解释人声...
李浩丨王充阅读渠道新探——基于文献文化史视角的考察
(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2]洛阳书肆中的“众流百家之言”对王充的学术之路影响深远。市肆所卖与“六经”相关的训诂、通解、传书、章句、拟作是王充经学知识的重要来源[43],且王充所见此类书籍数量、篇幅均远超“六经”本身。盖汉代...
王充《论衡》十句经典名言,看到会有收获!
王充(27—约97年),东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摊,一见则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教授生徒,历任郡功曹、扬州治中等职。旋罢职居家,于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书,历时三十年...
汉王朝的行政实践是如何影响中国学术发展的? | 徐建委
但《后汉书》等相关文献中却多有守章句的记载,如《王充传》记载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那么此处“守章句”恐怕就不能过于强调“守”的含义(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这里的意思和扬雄、桓谭的“不为章句”相同,即不拘泥于琐碎的分章断句和一章一句训诂疏义,注重博览和贯通。这也说明两汉时代,读书的一般通例是从分章断句开始。从上述...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勤学好问人的能力、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后天的学习,需要“学”,更需要“问”。王充在《论衡·实知篇》中指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才能有高有低,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不请教发问就难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浙江一灵堂深夜起火,烧死老人的儿子儿媳,难道真是犯“重丧”?
所谓的“重丧”,意思是指:家属有两人相继死亡。“重丧”一词出自汉·王充《论衡·辨祟》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辰日不哭,哭有重丧。”于是,民间便有了“重丧”的说法。王充,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97年,浙江人,自幼聪慧好学,喜欢看书,非常善于辩论。古书上记载,“王充过目成诵,博览百家,...
王充在洛阳——《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0
对于好学不倦的王充而言,太学里所传授的章句之学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当时的洛阳城中,学者云集。王充除了在太学里学习,还利用各种机会向众多的学者学习。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在班彪家里,王充见到了少年班固。王充拍着班固的背对班彪说:“将来记录汉家历史的任务,...
林少阳:章太炎的学术史著述及其与章学诚的关联(上)
《国故论衡》固然是仿照王充《论衡》所作,但其中卷显然是以刘歆《七略》为基本结构,辨识文章流别,考镜学术源流。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及《校雠通义》亦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完全可以说,章学诚的《校雠通义》《文史通义》与章太炎的《訄书》《国故论衡》(尤其后者),莫不可列为清代以来最重要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