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第一讲 明德、修身是儒家成人教育的根本
《大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古代成人教育的宗旨、途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八条目”是后人通过《大学》的文字总结概括出来的,原文中并没有这个提法。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是...
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
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而我们知道,理学在宋以后主宰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思想七八百年。《近思录》还起着承前启后的经典作用。一方面它总结、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为阳明心学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正如台湾学者朱高正所言:“没有《近思录》的基础,你去读《传习录》,...
阎崇年:读史与修身(图)
朱熹解释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精髓是:明新至善。“止于至善”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德期待是修身。“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对于“至善”,有不同的解释。“至善”就是德性尽善尽美,但比较抽象。
千年学府探文明丨江西书院文化:千年弦歌不绝
朱熹作《白鹿洞书院学规》,提出“教人为学之意”,系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向学子们提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殷殷期望。白鹭洲书院办学宗旨是“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培养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和邓光荐、刘辰翁等一批爱国词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说天坑专业,新闻还排不上号
孔子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重点在于这个“志”字,指立志。古人比我们早熟,十五岁就可以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在《大学》里,十五岁甚至已经要“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了,需要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不过,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养德。在近现代与工业社会来临前,古人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按照专业加以区分的。中国古代的...
何青翰:工夫与教化——论朱子“学之大小”思想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小学”以遵圣贤成法为主,“大学”以穷理致知、修己治人为主,前者对应于“由之”“治于人者”,后者对应于“知之”“治人者”(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从总体上看,朱子前期论“学之大小”重在个人修身工夫的次第,后期论“小学”“大学”以及编撰《小学》、序定《大学》重在对外的教化安排。从工夫看,“学之大小”侧重于工夫的...
《近思录》中塑造我们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名句
从内容来看,《近思录》广博而贴己,集“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谈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天地是怎样构成的,人性是怎么来的,人的气质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如何提升自我的修养,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经过几百年持续不断的传播,《近思录》中的思想最终成为塑造我们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的文化基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人除了应该学会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外,还要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达到道德的至高点。做学问如同...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精华应融入道德教育
杨朝明认为,到了一定年龄,一般是15岁左右,开始进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教什么?教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强调这个15岁?这是因为孔子所进行的是穷理正心、修己安人的教育,是修身做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