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看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8],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在中...
下一个10W+爆款纪录片,会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在纪录片的开端中,被称为纪录电影先驱的约翰·格里尔逊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不但首次提出并使用了“纪录片”的概念,而且在1929年发起的英国纪录电影潮流,成为纪录电影的第一大学派。1929年,格里尔逊拍摄了表现渔民在公海捕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漂网渔船》不仅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对纪录片的创作也...
留存“国家记忆”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在中国式现代...
业内观点|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实践转向与创新发展
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二战时期“形象化政论”的拍摄理念及格里尔逊式的“画面+解说”模式曾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其创作实践。在发展初期,一方面由于拍摄设备的技术限制,声音和画面的录制只能分开进行;另一方面,当时纪录片承载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多作为宣传和教化工具,多涉及活动宣传报道、建设成就展示等内容题材,创作手法则采...
著名纪录片学者布莱恩·温斯顿去世:“直接电影之后”纪录片像...
格里尔逊式纪录片追求的是不受个人主观影响的绝对客观,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当时纪录片拍摄用的是35毫米摄影机,但是当时还没有防噪音技术,录音设备需要放在一个巨大的铁盒子里,体积十分沉重,无法灵活移动。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做到格里尔逊追求的客观真实的,为了拍到某些特定的场景,需要摆布被摄对象重...
...片到科学精神 ——BBC纪录片《恐龙:最后一日》中里程碑式的创新
为保证纪录片的科学性,在制作过程中,“科学家团队+摄制者团队”是BBCStudios的基本配置,甚至导演或制片人本身就是某个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为使科学叙事通俗化,BBC著名制作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Grierson)首创“画面+解说”模式,《恐龙:最后一日》也延续其一贯的风格,由“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
专访|纪录片《在少林》:禅、武、世俗与内心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孙红云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与中央新影厂的著名导演邵振堂合作创作了《伊文斯眼中的中国》,她硕士研究论文也是伊文思,影像风格颇受伊文思影响,充满艺术性。她还参与了张同道教授总导演的央视系列纪录片《纪录经典》,《纪录经典》既有纪录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如伊文思、维尔托夫、弗拉哈迪、格里尔逊、里芬斯...
陈宏:再谈纪录片是最好的影视教科书
最早提出纪录片教育功能的,应该是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他当时说的电影即是纪录电影。格里尔逊的基本美学观点是纪录电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中国早期纪录电影的推动者和教育纪录电影的开创者之一孙明经先生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与教育,这一点与格里尔逊的运用纪录电影媒介...
20部必看的纪录片,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JohnGrierson(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RobertFlaherty(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传统意义上认为:「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
BBC拍的“中国式教学”,是纪录片还是真人秀?
简单地说,格里尔逊当时的纪录片模式就是:“画面+解说+音乐”,1929年的纪录片《漂网渔船》令他一举成名,被后人称为纪录片之父。所以,《火车来了》、《工厂大门》这些我们熟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也被定义为世界上最早的纪录片,如果按照当时的简单模式,不仅《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一定是纪录片,包括以前在国内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