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命的最后7年:完成五件大事,每一件都决定大清未来走向!
隆裕太后也如慈禧所料,和载沣展开了斗争,最终载沣获胜,成为了真正的摄政,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但隆裕虽然失败,退居幕后,但也保留了部分权力,对载沣形成制衡。结果导致载沣在许多事情上不能放手去做,因为要考虑隆裕太后的势力。而载沣个人的执政能力也是一塌糊涂,他在国会请愿运动、保路运动和“皇族内阁”等一系列事件...
晚清疑案居然是从桃色新闻引发,由此也证明,和珅不是大清第一贪
当时,“庆袁派”袁世凯的意见是设立责任内阁制,而“清流派”的意见是保留军机处。瞿鸿禨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相信,如果袁世凯提出保留军机处,瞿鸿禨一定是提出责任内阁制。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支持了瞿鸿禨的意见,原因在于,瞿鸿禨的一句“责任内阁意在架空皇帝”。这句话算是触动了慈禧最敏感的政治神经。
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到明武宗在位时,明朝已形成“四殿两阁”大学士的架构,6位大学士开始兼任各部尚书,共同参与机务,并逐渐成为定制。各位大学士的实权和地位并不相同,其中,地位居首者号称首辅,拥有票拟权(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奏章,先将拟定好的意见书写于票签上,然后将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实际权力最大,相当于今日的...
明朝大臣为什么敢对抗皇上,这么有骨气,清朝大臣却自称奴才?
内阁颇有民主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独裁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第三,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200人左右,为...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它避免了中国的分裂
由于实力不济,加上南方各总督巡抚原本也是立宪派的代表,因此南方方面大多数都同意向袁世凯妥协,并由袁世凯主持立宪或者结束清朝。孙中山等革命党显然不太希望清朝结束后又出现袁家王朝,于是就在1912年赶紧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而这些措施很多都是为限制袁世凯而量身定制。
满清皇室之所以保留是三方妥协的结果
自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后,便开始推行责任内阁制,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位官员,由于内阁成员中皇族过多,又被称为“皇族内阁”(www.e993.com)2024年11月29日。皇族内阁中的这些人满清宗室,实际上才是决定国家走向的重要人物,袁世凯深知其中利害,因而其主要游说的对象,便是皇族内阁成员。
他才是推翻满清第一功臣,“三起三落”,被逼得险些自杀身亡
他的意图是把“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黎元洪到了北方,正如下了架的凤凰,只能做一个“傀儡”总统。黎对段是有恨意的。当年他在武汉做副总统兼湖北都督的时候,可谓是有职有权,不料给段祺瑞奉了袁世凯的命,搞突然袭击,劫持他来到了北京。尽管老袁对他还算是“以礼相待”,段祺瑞就再也没有放他在眼里...
史学家杨念群:康乾盛世是唯一真正的大一统
秦汉以来的朝代,多是皇帝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共同治理国家,也就是“皇帝-宰相(丞相)制”。这一制度运行1500年后,被明太祖朱元璋给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制”,由一帮大臣共享相权。等到康熙时,他感到天下如此之大,怎么能知道真实的民情政风呢?于是,康熙开始让地方臣子打秘密小报告,内容除了当事臣...
清朝官员品级,九品难道真是“芝麻官”?一个县有多少“铁饭碗”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他再次改革军机处,这次改革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失去了左右朝局的能力。虽然,在清朝成立后努力将皇权归于皇帝一人之手,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要治理天下,不能只依靠朝堂上的官员,还需要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当然,这就不得不提中国传承千年的县制。
满清只能被扫进垃圾堆?中国君主立宪制的尝试,为何失败了?
▲清朝第一届责任内阁1901至1911年,清廷内部因“立宪”问题分化对立,进而演变成激烈的政治冲突和权利争斗,清朝君主立宪制尝试失败。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共和。持续十年的清末新政,为何君主立宪问题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君主立宪制,为何无法挽救清朝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