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超美国大萧条,靠什么挺过来的?
同时,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全民创业。以“打破旧三铁”的政策,政府期望不仅让企业重新获得市场活力,还希望那些“丢了铁饭碗”的人们,能找到新的出路。于是,大量的下岗工人奔赴各地,凭借着中国人的韧劲和吃苦精神,逐渐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一席之地。不仅如此,国家还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
90年代中国4500万职工下岗,数量远越美国大萧条,怎样挺过来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国有企业精简体制,提高生产效率,当然是好事,但站在那些下岗工人的角度,无疑就是天塌了。再加上当时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一时之间,这足足4500多万下岗职工及其背后上亿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就成为90年代中国内政方面的头等大事,甚至一度恶化到了危及社会安全稳定的地步。走出阴霾但正如大家所...
90年代中国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超越美国大萧条,当时如何挺过来
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一声令下,原本“铁饭碗”就是稳定、靠谱的代名词,但转眼之间,这碗说碎就碎。很多工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从“工人老大哥”变成了待业青年。回头看看,那时的国企可谓风光无限。无论是纺织、煤矿还是钢铁厂,国企都稳坐江山,吃穿住行一条龙服务,甚至连幼儿园都在厂里。可好景不长,从80年代末...
现在的裁员潮和90年代的下岗潮,有何不同?
九十时代的下岗,都是从国企买断,然后到私企打工,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还有的能考编上岸。这批下岗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本来工资也不高,每个月就很难存下什么钱,当年我们这里每月工资也就两三百元左右吧。彼时有很多免费转岗培训,像学电脑、学厨师等等,你学会了租个摊位也能糊口。关键那时候一切都是新的,大...
原创当年让工人下岗,为何工人都保持沉默接受?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许多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据统计,1995年,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30.9%。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国企处于亏损状态。面对这样的困境,国企改革成为必然选择。而下岗,则是这场改革中最为痛苦的一环。
90年代下岗潮,我被迫离厂,发小掏五万留厂,如今的生活天差地别
王建军坐下后,看着林志强忙碌的背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几年前,他觉得林志强下岗摆摊是走了下策,觉得靠那点小生意维持生活太辛苦,没前途。可如今,林志强的饭馆生意蒸蒸日上,而自己却连工资都拿不到。不一会儿,林志强忙完,走过来坐下,递给王建军一杯茶:“怎么样,最近厂里还好吗?”王建军苦笑一声:...
繁花背后有苦难:90年代的下岗潮——透过《繁花》看改革开放
“有一个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情况:1990年上海全市国有集体单位的职工总数在405万左右,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只剩下200万左右。就此说明上海市的下岗工人总数应该超过2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先后有100多万国营工人加入曹师傅(下岗再就业)行列。”...
你喜欢《繁花》,但你未必了解90年代
从更广的视角上来看,整个90年代就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更大繁荣周期的“地基”。80年代的经济刚刚解冻,人群流动性低,观念也相对保守,治安问题尚未突出;00年代的基层治理能力随着地方财政能力的剧增而大幅提升;而夹在期间的90年代,则成为集中承担转型阵痛的一个阶段——治安的混乱就是这种阵痛的副产品。
锐评| 谢滨妍:《钢的琴》:一曲荒诞的挽歌
20世纪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政策的推行与落地,国有企业的改制在东北掀起了一股工人下岗潮。40年后,这群工人的模样变得模糊,人们不再主动回忆这份创伤。当2011年电影《钢的琴》横空出世,导演张猛用独特的荒诞喜剧手法将人们不流于悲情的带回那个年代。本文通过分析该影片内容与表现形式,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时代色彩...
90年代的下岗工人,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实际上是有很多企业单位的人员出现了下岗的情形。这是因为国营企业单位体制大改革,确实是造成了近千万的职工出现下岗的情形,当然这个下岗的数量在当时是非常庞大的,所以说他的年龄结构方面也是非常的多元化,有年轻群体,有中年群体,也有相对来说年龄比较大的群体。今年已经是2023年了,从90年代末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