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结局如何
离开长安后,李白就游山玩水,喝酒作诗,过上了洒脱的诗仙生活,还在东都洛阳结识了“诗圣”杜甫。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获得了永王李璘的青睐,让他到自己府中做了幕僚,但是永王李璘在江南拥兵自重后,引发了唐肃宗李亨的警惕,他让李璘交出兵权,回到成都唐玄宗身边,遭李璘拒绝后,李亨以李璘造反为由,派兵征讨他。
诗意中的悲凉与壮阔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生活陷入困境。他颠沛流离,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一时期,秋天,在他的诗歌中变得更加深刻和悲凉。在《秋兴八首》中,他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诗句,构建了一个凄美幽深的秋日世界。这里的秋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色彩变化,也是心灵深处的触动,更是诗人对家国兴衰...
“诗史”之前:还原安史之乱前杜甫生活的历史图景
青年历史学者王炳文今年出版的《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一书,正是聚焦于开元前夕到安史之乱这段时期,详细地描摹了盛唐时代的政治、文化脉络,勾勒出杜甫的家世渊源和与之相关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呈现他在盛世背景下成长、浮沉的前半生。正如张国刚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作者下笔的重点不是杜甫的游历,而是...
儿子活活饿死,自己暴食撑死:顶尖大文豪杜甫为啥生活一败涂地?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携家避乱,到处流亡。这种四处漂泊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他的经济状况。他在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奔走苦多事,平生懒复言。”表明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第三,家庭负担重。杜甫家里人口众多,有妻子、孩子,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供养。家庭的重负,加之收入微薄,使得他无力摆脱贫困...
原创原创“诗圣”杜甫-成于安史之乱
回顾杜甫的一生,他经历了盛世,经历了国家衰败,经历了战乱。他的人生和他的诗集可以看作唐代末期的历史缩影。有人曾说,若是没有安史之乱,杜甫可能不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若是时势造人,那这个说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给予了杜甫大量创作的灵感,或是说他的创作是基于对民生社会的观察...
成为“诗圣”之前,杜甫有怎样的前半生
与一般历史人物的传记相比,杜甫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尤其显得空白(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着墨最多的部分,大致是在杜甫中年以后。此外,安史之乱在杜甫生命历程中被赋予了过多的历史意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杜甫遗留下来的诗作特点有直接关系。我们知道,目前存世的杜诗大约有一千五百首,这些诗作在年代分布上,呈现出典型的指数增长特征...
文史丨杜甫的老爸杜闲:都说“杜甫很忙”,他到底在忙些啥?
在获得这个工作之后,杜甫暂时结束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这年十一月初,杜甫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几乎同一时间,十一月初九日,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是时海内承平日久,战乱乍起,各处州县大都丝毫没有抵抗之力,叛军很快渡过黄河,攻陷陈...
走近盛唐中的杜甫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是青年历史学者王炳文的新作,该书聚焦开元前夕到安史之乱这段时期,对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进行极其细致的钩稽与考证,呈现他在盛世背景下成长、浮沉的前半生。捧书阅读前,我对气韵生动的大唐盛世歆羡不已,而合上书,掩卷凝思,对于主人公杜甫,更多的是唏嘘,他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沉浮,...
《长安三万里》的背后,真实的李白、高适和杜甫是什么样的关系
汶阳古城周边的土地向称肥沃,“汶阳之田”是《左传》中大名鼎鼎的鲁国北部宝地,曾长期为齐国所觊觎,引发过诸侯间多次纷争。无论是杜甫的“汶上”还是高适的“汶阳”,都指向此地。杜甫后来的生命历程,多次与高适产生交集。就日常生活而言,高适与郑虔、苏源明一样,都是杜甫的亲密至交;但如果从仕宦层面来看,则高适之...
杜甫的历史图景:更好地理解杜甫,更好地理解唐代
杜甫他是唐代的诗人,他活了59年。按照我们以往的划分,杜甫诗歌的特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的晚年,在数量上、关注的点上,还有一些思想上都是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以前看到很多杜甫的研究、注解,包括传记,都是更多关注755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我们手上的材料也是那方面比较多。这样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