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刑民特性高质效办好刑民交叉案件
具体而言:其一,刑法中,许多具体犯罪是以“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成立要件。其二,刑法区别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其三,目的犯的设立,犯罪目的成为一些犯罪的成立要件和区分此罪与彼罪以及判断罪轻罪重的标准,是否具备这些特定的目的,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其四,行为人的主观因素成为判断罪数的标准。如牵连犯...
周宁静|人工智能时代犯罪参与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以ChatGPT...
客观看来,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参与共同犯罪活动时,不论其分工如何、参与程度如何,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总是有机联系的,在整个犯罪的链条中,这些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观来看,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换言之,各犯罪参与人之间在主观上须具有一定的意思联络,这种犯罪参与人的意思联络将各参与人之间...
诈骗类案件如何进行实体辩护?|犯罪|诈骗罪|行为人|非法经营罪...
在理论上,诈骗罪作为目的犯,要求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对于其目的所指向的结果而言,只能持希望、积极追求心态的直接故意。诈骗罪作为目的犯是不能与间接故意并存的。因此,如果当事人在主观上只有间接故意,则不符合诈骗罪主观故意的构成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也有许多办案机关将间接故意作为诈...
犯罪故意内容不一致的能否构成共同犯罪
对于帮助故意的认定,只要求证明帮助犯明知他人将要实行犯罪,并积极提供帮助、创造便利条件即可,至于有无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结果是否其所积极追求的,均不影响帮助故意的认定。如妇女帮助男子实施强奸行为,该妇女虽并不具有强奸目的,但仍能成立强奸罪共犯。这一点在我国的立法例及司法解释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刑法...
互殴中的故意伤害行为是否具有防卫性质
显然,苏良才的行为是为了逞能,目的在于显示自己不惧怕对方,甚至故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是一种有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主观上具有危害社会的犯罪目的,不具有防卫过当所应具有的防卫性和目的的正当性,不符合正当防卫中防卫过当的本质特征。因此,一、二审法院依法对苏良才的行为不认定为防卫过当,并以故意伤害罪定罪...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2024年8月7日版全文)
2024年8月8日,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特设委员会一致投票通过首个网络犯罪条约——《关于打击为犯罪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为的全面国际公约》,简称《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该条约的通过具有重要意义,它首次建立了全球层面的网络犯罪和数据访问法律框架。该条约于纽约时间周四晚些时候由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特设委员会通...
75号咖啡丨“一案双查”、精准出击——高质效办理每一个洗钱犯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上述内容不是犯罪目的,是客观要素,只需证据证明行为人明知是刑法第191条规定的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并实施相应的转移、转换行为,即可认定为洗钱。最高检则坚持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相统一的刑事评价标准,要求主观上具有掩饰、隐瞒第191条规定的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故意、客观上实施相应的...
陈伟 向珉希|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犯罪主观评价的异变与应对
犯罪主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具体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动机等因素。犯罪主观方面是一切犯罪行为之滥觞。客观的构成要件是主观的构成要件的外部存在,即危害行为是犯罪人的犯罪意志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在犯罪评价中,如若缺少了犯罪主观方面的相关内容,就无法确定行为人对客观方面...
银行刑案100问:隐秘型金融犯罪中共犯意思联络的认定
意思联络的形式在帮助犯的认定中没有特别的要求,即使共同犯罪人之间尚不明确自己与多少人实施共同犯罪,只要对主犯实施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共同犯罪的具体犯罪目的及可能出现的犯罪结果有明确认识,即可认定存在犯意联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按照传统的理解,共同犯意的证明需要有手机条例记录、通话录音、在同一...
江东华|论间接结果的体系定位
由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诈骗行为一旦实施必然会使犯罪对象的财产权陷入危险状态,故而财产权是诈骗类犯罪的犯罪客体,相应的财产损失结果是行为危险的自然延伸,亦是对财产权受损的证明。立法者将财产损失的结果作为罪状的要素,由于其在事实层面与诈骗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规范层面与犯罪客体存在表明与被表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