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人物,24个孝子在不同环境,用不同方式行孝道
它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二十四孝诚然,站在当代的视角审视,二十四孝图中某些故事的确蕴含着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内容,比如“郭巨埋儿”等情节,它们反映了古代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极端思想,与现代社会尊重生命、倡导科学的价值观有所冲突,被视为文化糟...
“经学与中国文明”——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很好地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礼的损益是历史上的重要议题,刘丰老师从该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连续性,极具启发性;孟琢老师关注孔子整理经典中的真理诉求、普通性诉求,为建立经学统一性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徐建委老师从气候等环境理解春秋战国,引人深思,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另一种理解;赵金刚老师的研究富有...
试论南宋家训诗繁荣发展的历史动因
家训中对家族文化传承有着具体要求和规范,如《宗子宅》:“子孙务为读书学,耕读不可忘根本。五、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
北大哲学系教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
近日,干春松教授将他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讲义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从思想和社会的互动中把握儒学精神。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不懂儒...
于赓哲:中国古代的防疫经验和社会力量
于赓哲:他说的有一定道理。首先,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强制性防疫手段,比如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关于对麻风病人的隔离就是强制性的。话说回来,这跟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完全是两回事。古代隔离制度是为政府服务的,关心的是刑徒的健康,因为刑徒是国家的劳动力。这种隔离,并非针对全社会。
谈谈我国古代的公共道德治理
除却自身官德建设,中国古代在政府调节社会道德方面更是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www.e993.com)2024年11月29日。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道德调节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褒奖有德而惩治失德成为重要的古代政府职能。儒家体系推崇的社会道德主要是忠孝节悌义,如汉代自汉武帝开始的举孝廉就是通过选官任能而褒奖孝道,而从汉宣帝开始的贞旌表制度亦成为历代...
【法律文化】阮致远 赵晓耕:中国古代良法善治的思想源流、制度...
最后,中国古代统治者总结出了“法深无善治”的治理经验。南宋思想家陈亮言:“持法深者无善治。”这是古人基于古代社会结构对良法善治提出的经验之谈。从古代的政权结构来看,一般笼统概括为“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说,古代的“县”为最低一级的国家权力机构,县以下广大乡村社会的治理,并不单纯依靠以“律”为代表的...
专访|张洪彬:晚清时期的“祛魅”,传统中国社会的“梦醒时分”
张洪彬:Naturalhistory在中国翻译为博物学、自然史、自然志,它“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着眼于个别事物的具体描述,不追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吴国盛:《博物学还是自然史》,《读书》2016年第1期)在达尔文主义兴起之前的欧洲博物学传统,与自然神学有很多重叠。晚清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也在这种博物学...
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入华,每当此时,常常被贬斥为“无君无父”,大受抵制。这是中国儒家精英的总结,也是下层民众的普遍认识。范文澜曾经总结说:“不论是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祖宗崇拜在意识形态里占惟一重要的位置,公认孝道是最高的道德,任何宗教所崇拜的神和教义都不能代替祖宗崇拜...
做好抗击疫情的历史叙事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此外,在中国古代民众对瘟疫的认知中,多认为邪不侵正,若身体正气充盈自可抵御瘟疫侵袭。因此,如何保养正气、护佑生命就成为中国古代关于瘟疫叙事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强调日常生活中饮食、环境及个人行为等方面的禁忌,无形中逐步建构起民众的行为规范和生活纪律,这也有助于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秩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