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七十载治学路 九十年中大情|百年中大·大先生
在黄天骥看来,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虽有诸多不同,但亦不乏相通之处,一旦打通了,就能事半功倍。写作方面亦是如此,诗词歌赋、古文散文,黄天骥均有涉猎;撰写学术论文,则往往能做到学术性、可读性兼具。“有博士生给我总结,黄老师写的学术论文,八分是研究学术,两分是散文。”黄天骥说。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也是黄天骥一...
学在山野,学在尘泥——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学在山野,学在尘泥——我是这样做学问的来源:光明日报青灯黄卷,往往被作为学者读书生活和学术实践的常态象征。我们最初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时,导师林剑鸣教授就教示道:“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是首先必须通读的,并且要求做细致的笔记。记得读《资治通鉴》时,导师曾经指示我们做核正日期记述的作业。我后来给吴玉...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学在山野,学在尘泥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学在山野,学在尘泥我是这样做学问的作者:王子今(西北大学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青灯黄卷,往往被作为学者读书生活和学术实践的常态象征。我们最初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时,导师林剑鸣教授就教示道:“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是首先必须...
小中见大、大中见全:孙机先生与中国古文物研究历程
2024年3月21日,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廉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齐聚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缅怀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孙机先生,并追忆孙先生与中国古文物研究历程。三联韬奋书店举办孙机先生纪念活动直播现场(朱万章供图)孙机先生的学术研究历程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霍...
王力:做学问要会“搭架子”
王力先生很早就从演变的角度思考汉语史的问题,《中国古文法》已有这方面内容,提出“文法之为物,但赖习惯以成,例不十则法不立;所谓合法非法,当以合习惯非习惯为标准,不当以见于名人之文为标准”,竭力祛除崇古抑今之病,分“古文法”和“今文法”,探讨语言习惯的变迁。《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年)明确提出“至少该...
陈思和从教42周年: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的底色
“学者是做学问的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多数人没有‘问’的能力,只讲学问在于‘学’,而没有延伸到‘问’。我们是传承者同是也是发现者,一个传承同时追问的人,追问才可能传承,不问则不可能有好的传承,真的传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创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陈思和以生动的个体实践,诠释了“问”对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与重要。
丘成桐: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哈佛大学数学系每年有多个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继续做学问的,哈佛数学系2008年有12个博士生毕业,其中10个继续在名校做教授或助理教授,比例是6:5。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向着崇高的科学理想迈进,先要在本科阶段培养一批最好的学生,让他们能够继续努力下去。
不自满、不偷懒!永不退休的张晋藩教授
在中国法律史上,张晋藩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做学问的座右铭。“我多次鼓励自己的学生要赶超老师,这样法律史学才能发展,但我也郑重告诫他们,赶超老师并非易事,因为我还在努力前进!”张晋藩向《方圆》记者笑称,他是永不退休的教授。
读古文,明事理
读古文,明事理转自:新安晚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成语源自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名学者顾炎武。今天阅读他的文章《廉耻》。在清军南侵、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本篇是作者心情焦虑、胸怀忧患之呐喊,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夜航船|良好的家风,最值得传承
钱钟书读书时,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还读古文名著。这位“博学鸿儒”后来秉承了父亲治学严谨的风格,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惜时如金,淡泊名利。即使是在战乱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工作和写作。他毕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并将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了世界。钱钟书时刻将父亲的教导铭记于心,并以实际行动将之传承给了女儿钱瑗。钱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