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转载《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转载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哥德巴赫猜想》,并加了“编者按”。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这需要给予证明。在经过证明...
真相来了:转基因为哪些特殊群体带来商业利益?|大豆|孟山都|转基因...
插一句嘴,您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而我的朋友圈有几千名科研工作者,其中包括了很多数学所的专家,他们也一律认可转基因的安全性。最后:转基因问事以后确实带来一些所谓的“商机”“商业利益”,但是在我们中国,受益的群体只是中国企业、中国农民、中国人民全体!此致敬礼怀疑探索者2023年12月3日中国科协中国科...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后的故事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新年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和发展的历史,以及陈景润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期间,在艰苦环境下通过顽强努力取得了(1+2)的证明过程。《哥德巴赫猜想...
他真的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吗?
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它的正确表述是: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我的数学知识只是中学生水平,据我理解,这“两个奇素数”,大概就是数学家在谈论歌氏猜想时所谓的一个“1”和另一个“1”,“两个奇素数之和”,就是“1+1”;而证明了“1+1”,也即证明了歌氏猜想。这个“猜想”是德国中...
数学天地:歌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Goldbach)生于1690年,是德国一位数学家。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天才破解”歌德巴赫猜想 命题引起多方争议
本报昨日刊出《成都天才破解歌德巴赫猜想?》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任大鸿称,准备将其“成果”寄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请专家验证。专家:无稽之谈四川大学数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琪来电说,歌德巴赫猜想已提出250年,陈景润解决了一部份,就差那么一步,但这一步难倒了全世界数学家,山东大学著名数学家藩承洞、藩...
龙尚教育 阅读 数学大家闵嗣鹤 生死哥德巴赫猜想
闵嗣鹤先生毅然接手,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最终判定陈景润的算法是合理的。在他的帮助下,这部书稿终于变得可以为世人接受。在中国数学界,谈起哥德巴赫猜想,人们总会想起陈景润先生。然而,很多人会忽略掉一位在这个领域研究中作出了极大贡献的数学大家——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缔造者之一闵嗣鹤先生。
过于敏感的“哥德巴赫猜想”
有关“强弱哥德巴赫”之谜1742年6月7日,普鲁士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在写给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大胆猜想,信的全文如下:“欧拉,我亲爱的朋友!你用极其巧妙而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千百人为之倾倒,而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七桥问题,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一直鞭策着我在数学的大...
老人自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欲寻专家论证(图)
歌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歌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二百多年来,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至今仍未完全完成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样产生的?
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哥德巴赫猜想》,并加了“编者按”“我们高兴地向大家推荐《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迟同志深入科研单位写出的这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了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苦战精神,展示了陈景润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的卓越贡献。”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