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焦淑红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徐东升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雪锋研究员和苏州大学程涛教授团队,在高能量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电解液在介观尺度下的锂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了一种紧密离子对聚集体(CIPA)电解液,从而实现了500Wh??kg??1锂金属电池的...
...技术或将再进一步?《Science》创刊百余年来首发钠离子电池研究...
11月6日,由中科海钠创始人兼董事长胡勇胜研究员主导撰写的钠离子电池论文《Rationaldesignoflayeredoxidematerialsforsodium-ionbatteries》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
【山证电新】固态电池深度报告--聚焦性能和成本,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固态电池有望解决锂电池面临的比能量低、循环寿命短及安全性能差的困境,是未来大容量锂电池的发展方向。目前基于氧化物正极与石墨负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接近理论上限,同时,由于采用有机物液态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副反应,以及电池循环过程中电解液挥发、泄露等现象均会导致电池容...
【科技】中山大学卢侠团队Electrochem Energy Rev综述:锂合金/...
然而,由于石墨负极(372mAhg-1)的能量密度限制,对电池更高能量密度的追求给当前锂离子电池带来了巨大压力。相比于锂离子电池,由于金属锂的超高能量密度(3860mAhg-1和2061mAhcm-3)、超低质量密度(0.534gcm-3)和电化学电势(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3.04V),使用金属锂作为先进负极已成为将锂离子电池的目...
研究锂离子电池在短路事件中的损伤演化
对于SOC为50%的电池,分别进行了20秒、30秒和40秒的外部短路测试,并利用XCT扫描进行观察。基于XCT和SEM工具,进一步揭示了外部短路损伤的演化过程。在外部短路的初始阶段,影响机制主要是在大量锂离子的快速提取/插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会导致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结构和石墨结构的破坏,而电池内部的高速温度升高也会使...
日本研究人员推出可充电镁电池,可能挑战锂离子电池的主导地位
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IMR)教授川口智也(TomoyaKawaguchi)指出了这项研究的更广泛意义(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锂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而镁资源丰富,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更可持续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品。镁电池采用新开发的阴极材料,有望在电网存储、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各种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和减少碳...
...理工大学锂离子电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大单晶颗粒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国际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浩教授和化工学院李春忠教授在锂离子电池富镍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理性设计和创新制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低应变长寿命单晶富镍三元正极材料设计新思路”。图:单晶富镍三元正极材料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及实验结果...
上海交大黄富强团队在超高倍率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领域取得新进展
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高压所合作,在锂离子电池超高倍率负极单斜相B-Nb2O5新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ofHigh-CapacityMonoclinicB-Nb2O5withUltrafastLithiumStorage”为题在线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doi/10.1002/adma.202311424),上海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
嘉泉大学: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硅阳极中的应用最新进展
硅作为锂离子电池(LIB)的高容量负极因其理论比容量高、工作电位低、来源丰富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Si在锂化/脱锂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体积变化,这限制了Si阳极的商业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作为功能性碳质材料因其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2024-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钴酸锂、镍钴锰酸锂(NCM)和磷酸铁锂(LFP)是最常用的正极材料。近年来,随着对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电池的需求增加,正极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