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汨罗江:为屈原写下的悲歌
司马迁在评价宋玉、唐勒、景差时提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他推崇的品德,就是面对错误的君王,敢于直言。屈原与子兰的对比,使屈原那被奸人诽谤的理想主义道德先驱形象,以及孤高的诗人气质,跃然纸上。屈原的死,更为这一形象赋予了悲剧的力量。然而,尹弘兵认为,司马迁的记述只触及表面,并未揭示楚国更...
贾谊“发现屈原”与屈原“以楚变汉” | 孙少华
前者的论述,已见于很多论述,比如“屈原伪造说”的认识,即源自对文献材料产生较晚的偏见;柯马丁基于“文化记忆”提出的“我们在传世文集中所看到的只是这个文本被经典化之后的版本,它的最终成型既归功于包括刘安、司马迁、刘向、班固(32-92)、王逸(89-158)和洪兴祖(1090-1155)在内的诸多评注者所做出的相继努力和决...
韩兆琦:《史记》的开创之功,怎么谈都不为过
关于作家的思想、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司马迁主要提出了两点:其一,他认为作家的思想人格和作品的内容好坏是一致的。他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与《离骚》的关系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所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就明确提出了作家的思想人格对作品内容的决定作用。鲁迅在《革命文学...
屈原和司马迁
如果把司马迁的生平遭遇和屈原加以比较,不能不说,他是在屈原提供的“宁葬鱼腹,不蒙尘埃”的生死观之外,又提供了“不死于一种错误”、超越个人荣辱、为完成崇高目标而忍辱负重的又一种生死观、又一种生命模式。结合这个剧本,面对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我们不能不思考:司马迁是怎样认知、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呢?是...
我们的节日·端午·访谈丨因为屈原,秭归汩罗成“生死之交”
刘石林:首先,我觉得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两千多年前屈原的投江。屈原的投江不是自杀,屈原也没有自杀的理由。我曾经撰文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首先,楚人的生死观和现代人截然不同,楚人认为人的死亡只是变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况且郢都虽然沦陷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时楚国还是一个强国、大国,...
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原的投江不是自杀
首先,楚人的生死观和现代人截然不同,楚人认为人的死亡只是变换了一种存在方式(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况且郢都虽然沦陷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时楚国还是一个强国、大国,之后还灭了几个小诸侯国,何况当政的顷襄王还是屈原的学生。屈原在《离骚》中写到为了寻找实现“美政”理想的境地,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美人”,两次遨游天...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式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出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名《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
中国人的生死观
史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诗人郑思肖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近代爱国志士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或者为了理想信念、国家民族选择生存进取,或者保持精神的高洁选择了死亡(如抱石投江的屈原),或者慷...
司马迁的“略陈固陋”
但通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何庸俗,简直如天象;谈何浅薄,简直似地藏。在这篇短短的书信中,他不仅以无比愤激之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隐忍苟活”的原因,而且表达了自己完成《史记》之书写的决心,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些让人读之难忘怀、激人永向上的观点。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