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道德经》,为何成为汉译最多的中国典籍?
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道德经》中名句。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他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来说明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2014年的APEC欢迎宴会上,他在致辞中表示,“2000多年前,...
文明遇鉴|跨越千年的《道德经》,为何成为译本最多的中国典籍?
重塑了人生观、世界观与人际交往观;有人强调,《道德经》与西方物质主义相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洞察;更有读者将其与《福音书》并置,认为《道德经》未对任何宗教理论进行评判,展现了真正的思想多元性。
《道德经》中最精辟的15条名言,句句是真理,读懂受益终身!
解析: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这句话主要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无休止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名誉时,就很容易陷入到无尽的烦恼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合抱”指的是两臂围拢,此处形容树木粗大;...
岳麓书院张松辉教授:《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尚贤,使民不争”“虚舟”“以柔克刚”“强梁者不得其死”“精神大于肉体”等重要章节及其思想观念的解读,总结了《道德经》中丰富、深刻而凝练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中的大智慧:空间与实用的完美交融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恰恰道出了“有”与“无”之间的深刻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无”的部分,在默默地发挥着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社会的一些实例。比如,智能手机,那个薄薄的屏幕和内部复杂的电子元件之间,留有空隙,正是这些“无...
道德经:成事者的利器,在“无欲”和“有欲”之间灵活切换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读《道德经》之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这句话的断句还有其他的方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不懂装懂,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其表现是刚愎自用。在前边的章节里,老子曾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才算高明。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自知了,才不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句话中,“知不知”意为知道自...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深厚的智慧与深邃的思想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在《道德经》中,“道”的概念是其核心与灵魂,贯穿了整本书。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呢?首先,“道”被理解为一种宇宙观,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正如老子在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
我代替妈妈,恨了爸爸一辈子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33天整合训练招募中·大部分家庭里,孩子对于父母都有偏爱的一方和讨厌的一方(有时候这种厌恶是很隐蔽的)。对我而言却很明确,我喜欢妈妈,讨厌爸爸。这可能「得益」于从小来自我妈的抱怨:-你爸这脾气,这些年都是我一直在忍着。
哲学也有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上海高中生摘得中国首金
“‘奥哲’考什么?包罗万象!”中国队领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璇告诉记者,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既写入了“奥哲”的宗旨与目标中,还体现在大赛形式与内容中。近些年,中国哲学越来越频繁地作为考题出现。2022年的考题就出自《道德经》“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此外,孔子、孟子、庄子、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