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
张宗子:苏轼的五次赤壁之游,以及前后《赤壁赋》的主旨
四年后写的《石钟山记》,记载另一次探险,也是他“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所见情景酷似《后赤壁赋》中所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渲染得有声有色,令读者身临其境,连山上栖息的猛禽被惊起的细节都一样。第二次和第三次之游,两篇《赤壁赋》...
"沧海一粟"竟写错千年?课本里苏轼《赤壁赋》要改吗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我们所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图源:澎湃新闻《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
《前赤壁赋翻译及其文化意蕴》
在翻译时,可以译为“Recitingpoemsaboutthebrightmoon,singingversesofgracefulbeauty.”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又传达了原文的情感。五、《前赤壁赋》翻译的意义《前赤壁赋》的翻译不仅对推广中国文学、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通过翻译,西方读者可以领略到...
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点击查看苏轼《赤壁赋》原文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传达了他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这篇赋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本文将从背景、主题、艺术手法、影响等多个方面对《赤壁赋》进行...
读懂这些,人生真的会通透许多
公元1076年,苏轼与弟弟已经分别七年未见(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适逢中秋,望月思人,遂将一切心情、思绪付之笔端,留下这篇千古绝唱。《赤壁赋》中那句名留千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时的苏轼其实没有我们了解的那样旷达。写出这首词时,苏轼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他壮志未酬,多次到赤壁山下游览...
活得迷茫、焦虑的人,最好读一读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阐述了四个道理。首先,万事万物,都会尘归尘,土归土。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他们都是东汉末年的英雄,不都成为了一抔黄土,今安在?其次,天地无极限,人生有穷时。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都一样,只是人间的过客,带不来一分,也带不走一毫,与天地相比,更是无比渺小。
吉林省吉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赤壁赋》中,面对水与月,苏轼最终能够跳出沧海一粟的逼仄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水与月,并在对其认识的深化中实现与自然、与自我的和解,达到全新的思想境界,对“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进…
一笑千场醉,浮生任白头。42句意境非常非常优美的诗句:摄魄勾魂
——宋·苏轼《前赤壁赋》飞仙同行,遨游星河,怀抱明月,永恒于夜空之温柔。02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月华倾洒,唤醒心灵之雪原,皎洁中洗涤胸怀的每一寸寒冰。03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宋·林景熙《溪亭》...
“沧海一粟”应该是“浮海一粟”,后人抄错了?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