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安然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说它的行为是很接近道的准则。安居于很卑下的地位,思想深邃幽远,交往仁慈关爱,言语真实坦诚,为政清净廉明,做事德才兼备,行为择时而动。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灾祸。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永远不要低估读过《道德经》的人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
跨越千年的《道德经》,为何成为汉译最多的中国典籍?
《道德经》一书向西方世界的传播,最早由来华传教士开始,他们将《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译本,传往欧洲及世界各地。19世纪,法国汉学家雷慕莎将“道”阐释为希腊语中的“罗格斯”;雷慕莎的学生儒莲于1841年完成了第一部带有注释的法译本《道德经》;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道德经》出现。随着1972年帛书《老子》甲...
汉代儒家对道家《老子》修改为儒家《道德经》
到了汉代,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开始出现《道德经》的称呼。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书籍内容的重点转移,也可能与当时宗教和政治环境有关。创造性诠释:汉代学者对《老子》的诠释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他们不仅解释了原文,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时代背景对某些概念进行了扩展和深化。例如,对于“道”的解释,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
《道德经》如何带领老子思想走向海外?
《道德经》是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书籍之一,它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力“深深嵌入在人类的灵性、哲学与大众文化当中”。蕴含于《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老子由宇宙而人生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评析: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不懂装懂,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其表现是刚愎自用。在前边的章节里,老子曾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
《道德经》何以火遍全球?美国汉学家已收录97种语言译本
在邰谧侠看来,“全球老学”研究中心是研究《道德经》及其诠释、翻译的机构,首要任务是把全球所有的《道德经》译本和注本收集齐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球老学特藏。虽然最初对译本数量有所预估,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在邰谧侠出版的《〈老子〉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中,已经收录了《老子》97种语言...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道德经第一章译文: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
《道德经》第三章 不见可欲 原文译文导读及故事案例(建议收藏)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
刘先银经典点说:老子第24章不自是,《道德经》抱一为天下式与心智...
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老子道德经研究24章,张轶西《道德经》与心智管理理想的行为规范,“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道德经》第24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