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
"沧海一粟"竟写错千年?课本里苏轼《赤壁赋》要改吗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我们所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图源:澎湃新闻《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
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生动的描绘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将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和自然景色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描绘手法不仅增强了赋文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魅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苏轼在《赤壁...
文征明《赤壁赋》行草书堪称一绝,气势潇洒流落!字形磅礴刚美
文徵明以80岁高龄书写《赤壁赋》,其笔下所呈现的法度严谨,功力深厚,展现出其书法的巅峰状态。他以行草书写,笔势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展现出豪放不羁的气质。同时,他巧妙地运用草书笔法,使整篇作品在流畅的线条中流露出一种刚健有力的美感。文徵明所书《赤壁赋》不仅展现了他对苏轼原文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
《古文观止》传世名句,句句经典,代表文言文的真实水平
例如《过秦论》、《师说》、《祭十二郎文》、《醉翁亭记》、《陋室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统摄于内(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所选取的篇目都是精挑细选,过于冗长的则节选精彩片段,精辟的则全文一字不漏,维持文章的原汁原味。长篇多达数千字,短者不足百字。叙事论辩,写景抒情,咏物明志,个体兼备...
湖北省黄冈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根扁担和两个篮子,母女俩下地收玉米。英子要用扁担挑着两个篮子,秋婶没同意,而是两人用扁担抬着两个篮子。英子在前,秋婶在后。母女俩走在田埂上,走出了田埂一样的沉默。终于还是英子先开口说话。英子说:“那你干脆到我们那儿住吧。都和你说过好多回了,你就是不听。”她加重了最后一句的语气。她说完,停...
从“浮海一粟”到“沧海一粟”
史家考证,《后赤壁赋》自南宋后几乎都作“梦一道士”,而现藏美国的北宋画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则清楚画出两名道士,学者推论“二”与“一”的转折点可能在南北宋之际,原因未知。至于元代画家赵孟頫为何独作“梦二道士”,有学者推断与元代一统时流传于北方(金朝)的苏轼文集重现中原有关,这一版本可能更接近北...
惊艳千年的中文至美,都藏在小时候的背诵默写全文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小时候不明白那些文章有什么好,直至成年后被抛入人海,饱经困顿辛酸,才发现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竟藏着最真实的人生。
备战2024高考:文言文必背攻略(10篇精选)
8、《赤壁赋》(宋·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