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宏观治理思想
第八章中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第六十四章中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说明,国家看似无为,但实际上是不与民争利、是“有为”地提供市场所难以提供的公共产品。这也展示了《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之道和“不争”之德两者融为一体。第二,《道德经》倡导治理要“以百姓心为心”,这与宏观调...
为什么读《老子》要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帛书老子校注》序高明《老子道德经》世传今本种类很多,据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张与材序云:“《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馀家。”此说未免有些夸大。一九二七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录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和历代木刻与排印本,共存目四百五十馀种;一九六五年严灵峰辑《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影印一百四...
陈烯尧《老子帛书德道经》第二章得一新解完整无删节版
《老子帛书德道经》第二章得一篇原文:昔之得(dé)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yù)得一以盈,候(hóu)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zhì)之也。谓(wèi)天毋(wú)已(yǐ)清将(jiāng)恐裂,谓(wèi)地毋(wú)已(yǐ)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jiāng)恐歇(xiē),谓浴毋已盈将恐竭(ji...
《道德经》里的人生智慧:凡事有坏必有好,有好必有坏
《道德经》第二章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辩证法是《道德经》里的重要思想。确立一面,必定会产生跟它相反的另一面,比如当你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也知道了什么是丑;当你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知道了...
《道德经》第二章:超越二元对立,万法平等
《道德经》第二章,其实就是在讲人类的分别心。圣人没有分别心,无论是老子、佛陀、还是耶稣,他们不是懦弱的老好人,他们只是开悟的智者,证悟了宇宙的实相就是一体,没有分别,也无法分离。当一个人彻底领悟这个事实,不再有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和对立,他自然就会像圣人那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会去评判...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道德经》解读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道德经》解读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故事案例(建议收藏)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
《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之间的关系,既是相对又是合理统一
《道德经》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对待万物特性的态度,该怎样面对,该怎样运用,该怎样处理等等。首先说到“美”与“善”的概念,大家对美的事物都很喜爱,喜欢美丽的人,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情绪等等,同样对“善”也很推崇,希望人人都能用一颗善心对待自己,自己同样用一颗善心对待他人。但老子接着开始转折了,如果人们...
【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六‖周述华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六周述华上一节,解析了第一章第三句。这一节,接着解析最后两句。请看原文:《帛书老子》:“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河上公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明显,《河上公本》又进行了改动。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一、《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别人的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