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译文原创散文,名家散文,哲理美文。每晚9点更新,不见不散。点上方标题下《散文大家》关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沧海一粟"竟写错千年?课本里苏轼《赤壁赋》要改吗
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我们所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图源:澎湃新闻《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
文征明《赤壁赋》行草书堪称一绝,气势潇洒流落!字形磅礴刚美
文徵明所书《赤壁赋》不仅展现了他对苏轼原文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独到见解。他的书法风格独具匠心,端庄秀美,清新悦目,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与苏轼的行楷《赤壁赋》相比,文徵明的行草版本更加强调线条的流动和气势的磅礴。他的笔法灵活多变,或如流水般绵延不断,或如高峰般突兀而起。整...
苏轼《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苏轼在《赤壁赋》中巧妙地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他通过对赤壁之战遗址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赋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思考。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赋文的艺术魅力,也使其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句式变化丰富:苏轼在《赤壁赋》中...
“沧海一粟”是后人抄错了?台北故宫展苏轼真迹证实应是“浮海一粟”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
湖北省黄冈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3年,国产纪录片行业坚定文化自信,敢于承担起传承历史、传播文化、记录时代的重要使命,记录了有力量、见风采、显底色的国家发展步伐(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B.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何以中国》创新讲述中华故事,启动国际版制作,有利于提升中国精神的国...
元 赵孟頫《行书赤壁二赋册》
在此二赋中,原文作者苏轼凭吊古迹,抒发了对江山风物的热爱与旷达的心胸,但是也有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前后赤壁赋》中前后二赋为赵孟頫同时所书,风格却略有不同,但该帖总体上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从“浮海一粟”到“沧海一粟”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指出,在印刷术尚未普及前,中国的古典文学有所谓的“手抄本文化”,而因抄写者的知识水平和美学标准不同,会出现各种错字、漏字、衍生字,甚至会凭自己的意思改动原文。而即使有像“苏轼书《前赤壁赋》”这样有作者亲笔的“铁证”,也无法确定作者最终采定的版本是什么。不过,读这样的故事不仅妙趣...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 文及答案详解详析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
备战2024高考:文言文必背攻略(10篇精选)
8、《赤壁赋》(宋·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