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凡事别太过,就是全面提升自己
常修凡事别太过,就是全面提升自己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正好,就像我们的生命心性一样,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多不少。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道家讲中观,万变不离其中,不可偏不可太过,正好就是最好,凡事别太过,就是全方面提升自己,一旦太过,就是贪嗔痴,世界上没有好坏,太过,好就变成了坏,再...
郑泽绵:苏轼、二程与宋代心性工夫论
王水照与朱刚曾指出,苏轼与程颢都重视“天理自然流行,不费人工,仁者勿忘勿助,浑然与物同体,万物各遂其生意”,二人相近并且都异于程颐。本文将指出,苏轼和程颢都讲“无心”“无我”、物我两忘,但苏轼论述“无心而一,一而信”时,能结合其文学艺术经验,因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信任与直觉的关系。苏轼的核心思想可以...
张鲁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所谓“心兵不动,万事从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心性的重要性。作家周国平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讲个故事。苏东坡在杭州和金山寺佛印禅师最是要好。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打...
阴跷穴:道家修炼的第一秘窍!
所以此窍为青春活力萌动之处,生殖系统内分泌的源头。王沐讲:“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采药为用。”它的重点在动态,静极之中随机而动,则具有蓬勃发展之生机。修炼中,“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心性圆明庸其蹊径凝神入穴凝神入穴的关键在于一个“凝”字。其具...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既是继承和发挥孔子哲学的产物,也有对道家哲学的吸收。孔子先后就礼、仁义和道等问题向老子求教,老子虽然不赞成其关于礼、仁义等想法,依然给其讲了礼的真谛、仁义价值的相对性,讲了得道的方法。孟子心性论以性善论著称,这来自于老子的本性自然、本性善的思想,以及稷...
《再造传统》
无论就哪方面而言,战时美学(1931—1949年)的文化想象,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在战争状态下的新发展,都理应受到足够重视,它不仅极大改变了美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面貌,使之从言必称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转向了儒家、道家、禅宗、心性、礼乐、意境等更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术语,实现了“美学的中国化”,同时...
道家修炼九大宗旨,密不外传的修行诀窍!
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浅说道家修炼的九大宗旨。修道养德,内功外行养德,外在修持。内功,内在修炼,是心性。太上老君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一点是让人行善积德,在修行过程当中,“积德成仙”。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道体是朱子心性论、知识论等哲学思想的终极依据,构成朱子哲学的活水源头。张清江指出朱子对“鬼神”的理解和划分,实际为儒家传统对待“神道”和“教化”的关联性确立了体用论的哲学根基,从而在根本上为理解“神道设教”的精神逻辑及其秩序意义奠定基础。赵金刚认为敬在朱子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内外两个方面,...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及其结构层次
道家的心性说,亦从生存或存在性的角度来理解“心”的体性与功能。其对自然无为原则的强调,更凸显了人的存在之身心本原一体性的义涵。例如,《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营魄”即魂魄,“营”...
追寻“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精神根脉-光明日报-光明网
????如果说儒家以“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有为”原则,追求“忠恕之道”的人格理想,那么道家则以“由道而性、而心”的“无为”方式,守望“恬然无思”“虚极静笃”的精神意境。在长期的生命实践中,道家所讲求的无欲、常心、心斋、坐忘、“涤除玄鉴”、“复归于朴”等心性理念,与儒家的心性精神内在地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