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追与逃之间的人生之问
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交融”(fusionofhorizons)的概念,认为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一种是对话过程。理解与对话,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的一种表现,但解释学中强调的理解对象一般指的是文本。在艺术领域,主体间性关注艺术作品如何成为不同观众之间共享体验和交流的媒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集体...
主体际哲学:当代哲学的重要转向
总体看来,伽达默尔是力图在解释学中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呈现出作者和理解者之间的历时性“共在”。他实际上是赋予了文本的创造者与解释者以同样的主体性地位。伽达默尔更突出的贡献是,他不仅将这种主体间性思想限制在狭隘的文本解释领域,而且强调实践性,也就是把这种主体间性的思想延伸到现实生活领域,强调在今天人类...
哈贝马斯 | 现代性的概念——两个传统的回顾
不过,语言学转向带来的可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一个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规范自我理解的“克服”,另一个则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对发生歧义的古典现代性概念加以转化。首先我要阐述的是,“现代性”为什么会成为哲学的一个主题。具体而言,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1)哲学家何时又为何会对解释现代状况(themoderncondition)发生...
李商隐《锦瑟》究竟要表达什么?
这里的重点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或曰主体间性的关系。(曾繁仁《西方美学范畴研究》)伽达默尔启示了两条理解文学作品的原则:其一,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或效果历史。其二,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因此读者的理解...
从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学:何为历史的“正用”
与其他领域的阐释活动相比,历史阐释受制于阐释对象的约束最强烈,因此其对话性以及主体间性的特点也最突出,公共性的要求最高。这里所说的公共性,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阐释的共同性”。历史阐释既受阐释的共同性的约束,又为取得阐释的公共性而奋斗。所谓取得阐释的公共性,即意味着成为所谓主流观点。主流观点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