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监察制度比之前各朝代都严密,虽强化皇权但使行政效率低下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分区监察地方官员的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监察区,基本上和当时的省区相当,称为道,在都察院内有十五道监察御史。其职责构成和明朝相同,既分工监察京师各部院,又分道监察地方。同时,还有各种临时性的专差御史巡视地方,事毕则免。从制度上说,明清的监察制度比以往的任何朝代都要严密得多;从功能...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同时,作者对内阁、司礼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构条分缕析,尤其是将宦官视为明代官员队伍组成部分的倾向和对宦官活动、作用的公允态度,有利于对明代宦官政治定位的重新审视。该书作者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研究领域为明代国家...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
其中,从属且服务于监察工作的督查制度——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代表——也随之发展而独具特色。清代督查体系的完善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德法并用的监察思想影响下,创设出一套成熟的监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的设置、调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督查工作的内容和变化。都察院作为清代监察的核心机构,为正二品衙门,...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明代是有一些内阁大学士如杨廷和、高拱、张居正等比较威风,看上去与真宰相无异,但那要不就是靠个人能力压制宦官和六部,没有制度化的权力;要不只是在皇家的许可下代行皇权,并非独立的相权,其背后都没有统领一个独立于皇权的政府。明清时人自己都有这个觉悟,祝总斌先生的书里提到,崇祯年间的阁臣自称“昭代本无相...
梁小民:商帮为什么只在明清两代出现并存在?
徽商在盐业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徽商整体上衰亡了。徽商的存在是从明中期“开中制”改为“折色制”开始,到“纲盐制”时最为辉煌,在清中期“票盐制”实施后衰亡。所以有“徽商辉煌三百年”之说。这说明徽商的兴衰完全由政府的盐业政策决定。乾隆第三次下江南,扬州徽商为南巡捐纳了大量的金银...
稀见科举文献序跋:刷新对中国科举史的认识 | 社会科学报
序跋具有记事和议论两大功能,古籍文献的序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观念信息(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稀见元明清科举文献序跋辑释”(21AZW013)指出,稀见科举文献序跋可以提供科举制度形态及其演变的信息,改变人们对科举史的一些成见,刷新人们对科举理论史的认知,帮助我们解决科举文献学上的问题。
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同样迷信权力、贪恋权力 | 专访林乾
与以往汉、唐、宋不同的是,在明朝的政治架构中,从法律意义上说,给包括内阁大臣在内的大学士所预留的政治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张居正的悲剧在于:他一方面以身许国,“以身为蓐荐”,勇敢承担其振衰除弊的责任,另一方面,自废除丞相制度以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被限定在顾问范围内,只有在皇权处于缺失或半缺失的背景下,内阁...
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出版,附后记:作者对明代...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
张雨: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诏“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这是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和政务运行机制演变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北宋元丰年间确立的省部体制正式结束。独立运行、以总天下之政的六部体制由此开启。因为此次机构改革与胡惟庸案有直接关系,所以从皇权扩张和君相矛盾视角分析明初宰相制度演变,就成为常见的...
李小波:明代内阁密揭制度考析
摘要:“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密揭一般不抄传于邸报,只有万历十九年争国本风波后至天启中,阁臣为取信于外廷,常主动将密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