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农村夜晚的生活,只有现在的老人能告诉你,回忆满满
美好的童年时光,单纯的少年时期,快乐的青年时期,如今只剩下如今的老年期盼。六十年代的生产队生活,人们仍延续夜晚聚集的习惯,谈论工作和政策。冬天里,伴随着凛冽的冷风,我们在牛棚的草床上入眠。七十年代,努力耕作,饲养牲畜,过节时分,杀猪宰羊的热闹景象还时常浮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物资匮乏却充满人情味儿的年...
首站走进密云中小学,首都师大启动寻找老校友活动迎建校七十周年
老校友回忆求学经历,讲述办学历程交流中,密云二中、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密云一小的书记、校长、院长、特级教师分别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办学历程以及表达对母校的情感。密云区各校友所在学校获赠首都师范大学历年来的校徽。新京报记者刘洋摄“当年,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能考进首都师大是很不...
七十年代去“下馆子”,2块钱在饭店都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回忆完上述关于物价和饭店的价格,我们恍然发现,在70年代,2元钱已经足够2、3个人去饭店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好饭了。如果是两个人,可以花1块5点3个荤菜,花3毛钱点3个素菜,一个人再来1毛钱的主食。如果是三个人,可以少点一个素菜,多点一份主食;或者少点一个荤菜,加一瓶酒……总之,2块钱已经足够在70年...
七十年代的副刊记忆
七十年代的副刊记忆我是1970年初到1972年底,在盐城县北龙港中学读的高中。我们一个年级有三个班,那时不兴叫班,而说成是连,我在二连,语文老师是袁明顺。最后一学期袁老师生病休养,换成莘野小学的房广斌老师来教,戴着一副度数很深的近视眼镜,阜宁滨海响水口音。连里有一份《新华日报》,由于没有多少课外书刊可...
70年代女知青下乡旧照,最后一张颜值秒杀当今很多女明星
在盛世华章的70年代,中国迎来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和发展繁荣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女知青们的下乡旅程。她们投身于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旧照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历史遗迹,每一张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纯真之美,每一个知青的笑容都散发着阳光和自信。就让我们跟随这些照片...
七十、八十年代珍藏老照片,重温那些令人泪奔的青岛记忆!(上篇)
八十年代,海天大酒店建设前的湛山村旧影(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八十年代,曾位于第一海水浴场旁南海路8号的“白浪花咖啡厅”。1985年,栈桥,太平路上的老建筑、绿树成荫的大树均已成为了回忆。八十年代,栈桥广场前晨练的市民。八十年代,栈桥广场上的1号冷食摊。八十年代,太平路上,骑自行车洗海澡的市民,还记得那个大保险圈吗?
一位作家笔下的乡愁:150万字里的八公分村巨变
01乡土作家黄孝纪以家乡湘南山村八公分村为样本,创作了10本书、150万字的散文集,记录家乡的历史变迁。02八公分村经历了人民公社大集体、分田到户、工业化和城镇化等社会变革,传统农耕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03黄孝纪在作品中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乡村风貌和变迁,以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
甘春声|记忆中的边防往事(1)
每次放映主要影片前,总会放映一两部《新闻简报》,如饥似渴的官兵和牧民群众,都会恳求电影组放映员把带来的影片都放映完才会罢休。每当回忆起当年在边防哨所看电影的那些场景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革命战争年代的影片最受边防官兵欢迎。六十年代,还在上小学时曾经看过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
六十年代农村的“东方红拖拉机”,满满的回忆,还有多少人记得?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国很多地方就有了履带式拖拉机,只是这种拖拉机在八十年代初就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它就是“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我老家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黄河岸边,是一个山区小县,现在有25万人口,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还不到20万人口。
607080年代农村孩子“童年回忆”,很多都失传了,这些你熟悉吗?
1、学校门口五分钱一杯葵瓜子,磕着瓜子放学。满满的回忆,作为70后的头一年我全赶上了,回忆前景就在眼前,我也想当初的经历,就在眼前。煤球炉,在六七十年代,煤球炉是很多家庭都会用到的,当时小孩子也很小就开始帮助父母干活,现在煤球炉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