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启动,本是好事,为什么却不停遭村民告状
二、红旗渠的建造过程为了实现红旗渠的开凿,村里面所有的工人都自觉的参与,所有的村民都自愿的运送补给物资。端茶送水,送饭送菜,连妇女都被发动了起来,小孩子也在旁边打助攻。这种感觉有点像王蒙老师笔下的全民打麻雀的光景,众志成城,其利断金,人力自可胜天险。当时,为了面对这些复杂的地形,所有有经验的老...
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总设计师吴祖太27岁牺牲,杨贵当众哭出声
经多次会议商讨,决定采取小组合作模式推进红旗渠开凿。各组独立负责不同段落,明确职责,有效避免了现场混乱,确保了工程有序进行。修建困难风波不断此后,红旗渠建设步入正轨,当时主要依赖民众自力更生,他们亲手参与,共同推动了这一伟大工程的进展。资金短缺导致无法安排住宿,他们便在山洞、石崖下栖身。有人挖窑...
再添一条新时代“红旗渠”—— “南水”跃上太行山
“‘南水’进林州,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要让水往高处走。”王卫东介绍,安阳市地势东低西高,从地势低的东部往地势高的西部林州市引水,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反复论证,西部调水工程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取水后,“南水”通过地下暗管一路西行,经三座加压泵站层层接力,被推高275米跃上太行山,输送至林州市第三水厂后...
红旗渠引水工程:初衷是造福人民,却为何遭村民频频起诉?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在红旗渠开始供水之前,记者曾进行实地采访,发现当地的环境比他们预想的更加恶劣,连一小片池塘都难以找到。这里的地表水稀少得令人心痛,村民们唯一的水源只能依靠那条漫长的取水通道。杨贵依然记得刚到这里时,连洗个脸都感觉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他清晰地记得村民们对他反复的提醒:“洗完脸...
点亮新中国的地标|红旗渠:永不过时的“精神之渠”
让工程进度从每天开凿0.3米提高到2米多为当时建成总干渠起了决定性作用研学学生在青年洞合影留念。红旗渠景区供图红旗渠——怎么修?铁血引水来漫长的修渠过程中不得不提的是有人“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人身患癌症依然坚持进洞施工有人不慎跌落依然爬上来继续排险……修渠人在太行山上奋战。魏德忠摄...
红旗渠的老照片,看了才知道为什么被称为人工天河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纯靠人工开凿出的引水工程,被人们称之为“人工天河”(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红旗渠在1960年2月动工,并与1969年7月工程全面完成,用了十年时间。这个工程在当时机械设备匮乏的年代,人们靠手工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原创红旗渠为何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奇迹”?
红旗渠建设者当时有些领导讲了,说你们是女同志,这是打洞子,很危险,你们不要去。我说再苦我们也要去。村里领导批准了郭秋英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隧洞的开凿工作。这支“铁姑娘队”在修建红旗渠的大军中尤为抢眼。起初,她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搬运工作,但是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开始向父辈...
作家走近红旗渠丨美哉壮哉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随山就势,气贯长虹。红旗渠集雄、险、奇、秀于一体,加上红旗渠开凿建设中的无数精彩、感人故事,红旗渠纪念馆等精神文明载体,构成了这“北雄风光最胜处”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看着、录着、拍照着、欢笑着。我也是紧忙乎,想把每个精彩瞬间都尽收囊中。
央媒看河南丨通往红旗渠
“比起一锤一钎一双手就能在太行绝壁上开凿出红旗渠的前辈们,我们面对的困难算什么呢?”在公司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中铁七局郑州公司总经理石军伟掷地有声。在任务下达的第三天,740名工作人员、63台套机械设备赶到红旗渠站,现场施工全面展开。铺设通畅道路、重建雨棚、墙体翻新、更换监控、广播、照明等设施……工地像上...
红旗永远飘扬在太行山上——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削平山头,凿穿隧洞。数九寒天,面对比铁还硬的岩石,匍匐着身子,崩裂的虎口上渗出了血,一锤又一锤,一担又一担,一座又一座,铿锵的锤声在山坳里一次次响起。红旗渠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过程中先后有81位党员干部和群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年纪最大的63岁,年纪最小的仅有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