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宇宙猜想最接近事实的学说-浑天说
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及其观庖瞧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地球就像一个蛋黄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浑天说的内容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
二月二,龙抬头,承载着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传闻,古代某一年天下大旱,百姓非常焦急,因为春天如果不降雨,就没法播种,几乎可以肯定一年的收成就没了。百姓又是对上天祈祷,又是祭奠各路神仙,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没有一丝效果。这时候,天庭守护天河的青龙目睹下界百姓的惨状,心生怜悯。在没有请示下,就把天河翻了个个儿,一半的天河水化作甘霖,降落在神州...
古人是如何认识星空宇宙的?
古人是如何认识星空宇宙的?《诗经·国风》中曾写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火”其实指的是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它在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所以称为“流火”。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天象用以占卜、指导农事和咏志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天文了。
时空、阴阳、宇宙……这个展览完美呈现了古人的世界观
巨大的太阳从空中落下,脚下是浩瀚璀璨的星光,天与地的广阔,宇宙与生命的恢弘一齐涌向站在其中的个人……这是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中一个沉浸式特写。6月7日下午,由湖南博物院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袂打造,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汪悦进教授团队提供学术指导的“...
暗物质与修真者的灵气,古人的修真传说,宇宙的本质
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天下之至柔,而修炼内功则以气为引,吸天地之灵气纳于己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灵气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能量,可以被生命吸收并转化为生物能量。但要区别的是,灵气并不是光,因为还有这样一句话,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这就说明在古人看来,日月的光芒是另一...
古人也有“飞天梦”!他们用风筝演绎宇宙级浪漫
飞天梦想风筝之所以能飞上蓝天,得益于中国古代发明家对空气动力学的发现和应用(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从被发明那天起,风筝就寄托了古人遨游长空的飞天梦想。据史书记载,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人,用座椅捆绑了47只火箭,点燃当作动力,身上绑着两只大风筝,试图飞向天空。万户为实现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
《最美中轴线》探访中轴线上的璀璨明珠,解读中国古人宇宙观
离开了天坛,“拾音团”一行又来到了与之“遥相呼应”的地坛。在那里,他们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找寻地坛与天坛的不同之处:天圆地方,天蓝地黄,天坛主龙、地坛主凤凰……这些看似巧合的布局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建筑学哲理?又彰显着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与宇宙观?
星空向往:探索古画中的浩瀚宇宙
星空向往:探索古画中的浩瀚宇宙近年来,中国空间天文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飞天梦,中国人也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未知宇宙的探索。早在先秦时代,《老子》《庄子》《管子》等著作就明确阐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至汉代,对宇宙观的探讨更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之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
傩术,符咒,帛画:汉墓的仪式感,是古人对死的诗性想象
傩术,符咒,帛画:汉墓的仪式感,是古人对死的诗性想象汉代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极其发达的墓葬文明,它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生死问题的根本态度——在古人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转化,于是他们通过精彩的墓葬设计,实现了这一转化过程。
中国人用硬核实力让神话变现实 千年梦成真
两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向宇宙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一千多年前,李白则以诗篇表达了对月亮的遐想:“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古老的诗句承载了中国人对宇宙无尽的好奇与向往。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的声音首次响彻太空。随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