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敬重之饮 酒在祭祀中的尊贵地位
在《诗经》中有不少诗句,描写了酒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周人来说,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酒作为周人祭祀时与祖先、天地、神灵沟通的祭品和信物之一,被盛在青铜酒器中奉上祭坛,显得重要而尊贵。11月初,记者前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岐山周原博物馆采访,看到不...
麦收时节苦与乐 尽入古人诗句中
所以,新小麦收获后,首先要用来祭祀祖先,称为“荐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意思是说,初夏四月,农官进献新麦,天子先把它奉献给祖庙,然后再就着猪肉品尝新麦。宋人诗中也说:“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这是孝道的体现,祭祀之后才轮到人们享用。
品味端午节古诗:五首经典诗句分享
车前子,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作用。“重午云阴日正长,佳辰早至浴兰汤。凉风入座无消扇,彩索灵符映羽觞。”唐·李商隐《缺题》这是李商隐的端午节的诗,当然写的是一位贵族女子。以他时常写无题来表达私人情感来看,这应该是写的他的妻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他们曾经有一段稳定的婚后生活,比他...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秋高气爽,重阳节快到了,这是一个合家团圆、祭祀先人、祝福老人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大半与祭祀相关。要么祭祀天地,要么祭祀先祖,比如清明、端午、冬至,还有现在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寒食节、中元节;就算一些节日与节气相关,但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过节的仪式中也都会包括祭祖的内容,比如春节、上巳节。但在...
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夏至: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唯美七绝诗,写夏至雨后美景,一字一句清新自然,读来别有一番风味。诗曰:“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傍晚,一场雨刚下完,在溪边散步,凉风习习,甚是惬意。此时,暮色渐浓,行至半路,听到青蛙“呱呱”声响,人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看远处,在篱笆小院...
伏羲庙,传承“千年华夏密码”
“祖宗崇拜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传承、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基因(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由伏羲文化奠基的中华文明及其精神财富,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蜜林说。今年夏至,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伏羲庙举行。与此同时,在台湾新北市三重先啬宫,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江海区非遗又有新成员!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记忆!
龙溪诗词2009年第1批区级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坟旁生三树,人旺家财富”,是哪三种树?老祖宗说的有道理吗?
在唐宋诗词中,柳树常被用来描绘离别与思念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借柳树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希望。柳树柔软的枝条和随风飘扬的姿态,也被赋予了柔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吃青团:青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美食,最早源于唐代,从那时起每至寒食节、清明节前,江南各地的家家户户就会蒸很多青团,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剩余的则储存起来作为冷食,在禁火的那几日食用饱腹。吃馓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诗》所描写的就是馓子,从春秋战国时...
殷墟,一座博物馆和它幕后的故事
商代最末的两代帝乙和帝辛(即商纣王)则称之为“祖己”。这些称谓,都表明这位“己”虽不是记录在案的商王,但后世历代商王族皆承认这位太子符合接受祭祀的祖宗资格,并按准帝王的规格称呼他。“子”到底是不是“己”呢?商人以出生的天干日起名,己、辛、丁、甲、庚……这些单名都提示了他们的出生日期,因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