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专访 | 方小平:赤脚医生制度促进了西医进入乡村社会
通过医疗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药品销售网络的逐渐延伸和持续降价,赤脚医生彻底改变了乡村医疗知识和药品消费结构。通过大队医疗站和合作医疗实现三级医疗体系的科层分工和协作,赤脚医生进而将医疗体制化根植在中国乡村。在封闭的乡村社会和重构的医疗世界中,赤脚医生作为“新生事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独特发展路径,包括群体身...
...这是新中国创造的健康奇迹|药箱|医疗|王桂珍|赤脚医生|医者...
总台央视记者张芸:上海市浦东区祝桥镇的赤脚医生陈列馆是由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的王桂珍自费建立的。这就是大半个世纪前王桂珍使用的药箱,里面装有一些拔罐器、药品以及注射器等,40多年间,王桂珍就是背着药箱,为这里的2000名左右村民行医治病。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像王桂珍这样的“赤脚医生”,在农村...
...这是新中国创造的健康奇迹|药箱|医疗|王桂珍|赤脚医生|医者...
总台央视记者张芸:上海市浦东区祝桥镇的赤脚医生陈列馆是由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的王桂珍自费建立的。这就是大半个世纪前王桂珍使用的药箱,里面装有一些拔罐器、药品以及注射器等,40多年间,王桂珍就是背着药箱,为这里的2000名左右村民行医治病。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像王桂珍这样的“赤脚医生”,在农村...
方小平谈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在这项研究中,方小平以杭州市郊七县为田野点,对当年的赤脚医生、村民等进行访谈,利用地方志、档案、田野访谈等资料,探讨了1960-1970年代赤脚医生及其所参与构建的乡村医疗世界。何谓“赤脚医生”,在方小平的研究中,赤脚医生不单单是宣传画上那般肩挎药箱、头戴斗笠、面孔黝黑、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形象,而是从具体的...
“赤脚医生”非法行医背后:身份尴尬的老村医和留不住的年轻人
村民表示,一方面和村社区医院的年轻医生不熟,老村医不仅是医生,也是邻居和朋友,了解村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到镇上医院的路途太远。而只要打一个电话,老村医就会背着药箱骑车上门看诊,非常方便。2003年,国务院通过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该管理条例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乡村医生,注册取得乡村...
评论丨善待医师,给新时代的“赤脚医生”穿上“鞋”
“背起药箱会看病,撸起裤腿能种田”,这是上个世纪我国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时代发展,赤脚医生成了今天的乡村医生,服务群众的心始终不变。但村医大多“半农半医”,游离在编制之外,归属不清、身份不明、工作性质模糊、劳动关系缺乏定位,导致村医队伍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不高。为此,各地要持续优化村医生存发展环境,...
赤脚医生:一支看病不要钱的医疗队伍,医疗服务整整温暖中国20年
赤脚医生的工作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平日和农民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村民有病时候,就去问诊。可谓是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着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在农闲时候,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夜晚,都要走乡串户出诊,报酬大多由生产队支付,和...
40多年前,曾有279名“赤脚医生”活跃在马屿田间地头
当年,有人说“赤脚医生”是:“一只药箱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顶草帽两脚泥。”这个说法很形象,也很生动,大致勾勒出了“赤脚医生”的工作生活状况。他们亦医亦农,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看病,白天务农,晚上行医。卫生室坐诊,望闻问切,开方下药。外出巡诊看病,头戴草帽,身背药箱,跋涉于乡村小道、田间地头、...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基本不坐诊,背着药箱满村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杨顺爱每天天不亮出发,经常半夜才回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每次出诊,他随身携带的除了药品,还有一包炒黄豆或炒包谷籽和一个火把,用于充饥和赶路。选择了基层医疗卫生战线,就选择了默默奉献,注定要有一段平凡而艰辛的经历。
夜读| 那本《“赤脚医生”手册》
书的封面是一个手持“红宝书”、胸佩毛主席像章、卷着裤腿、背着药箱的女“赤脚医生”,充满了浓厚的年代色彩。“医生”与“赤脚”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现在的青年人可能对“赤脚医生”的提法会哑然失笑。不过,在当时这可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名称打着引号就可见一斑。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