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汉代通过升迁赐爵这种最为直接的手段来表达对符合官德标准的官员的渴求,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官吏群体的道德建设方向和整个社会风化。其次,大量的利用了赏赐、增食秩等物质激励这一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各类的模范官吏给予赐金、赐钱、田宅、食秩等诸多物质奖励,以免除众多优秀官员的后顾之忧,为后来官吏做出表率。...
石头上的史诗:汉代画像石为何盛行成风?
在汉朝,一种观念盛行,将自然现象解读为预言未来的警示,虽显迷信,却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备受帝王青睐。光武帝刘秀便是其拥趸,以谶纬之学立国教,官员选拔、宴会举办皆依其指示,儒门学子地位亦因此提升。当然啦,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否定谶纬之学哦!它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呢,比如有人就巧妙地利用它来劝导统治...
汉代龚遂:刚毅有节 德化民生
龚遂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贫民,选拔起用有德行的官吏,在那里安抚管理百姓。龚遂担任渤海太守期间,发现齐地风俗奢侈,喜欢工商业,不务农事,于是龚遂施行节俭以作表率,并鼓励百姓致力于农桑,规定每人种植榆树1棵、薤100颗、葱50颗、韭1畦,每家喂养母猪2头、鸡5只。百姓有携带刀剑者,龚遂便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_历史频道_凤凰网
其上书言事者,“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垂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所自处奏皆可。”由是选拔和任用了一批干练有为的官吏,打下了整肃吏治的基础。同时宣帝本人也勤于政事,“五日一听事,自尽相以下各奉职而进”。他尤其注意地方官员的选任,在任命刺史守相时,往往亲自见...
汉代孝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汉朝初期对于孝道的倡导,在董仲舒改革儒家思想后被放在了当世人思想第一的位置。两汉时期对于官吏的选拔是采用察举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举孝廉。而举孝廉的含义就是让有名望的大儒或者地方官吏等举荐人才,被举荐的人才要以孝道和廉明作为考核的标准在孝道被规范化后,两汉时期终于是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格局。两汉时...
汉朝监察机构逐渐独立,古代选拔监察官重气节、重能力
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监察官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监察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册府元龟??宪宫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从两汉时候起,监察官员的任命即受到特别的重视,监察官员足够...
中国纪检监察报 | 陕西推出汉代廉政文化特展 文物里的廉政故事
汉代还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官吏的遴选。察举是汉代选官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察举科目众多,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孝、廉,孝即孝道,廉指廉德,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由此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起来,成为官吏应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展厅中有一尊戴冠文吏俑,其身着深衣,下巴微微收起...
由张汤墓谈秦汉吏治
如上所述,职业官吏出现于战国时期,各国开始依据“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选拔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与前代“刑不上大夫”不同,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法律应以治吏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它们集中体现于韩非子的著名论断:“名主治吏不治民。”韩非子冶各家学说于一炉,集法、术、势各派之大成,在其著作中描绘出...
浮华案:三国宫闱第一案,是否打击忠诚的青年官员,导致曹魏灭亡
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便凸显出来。这种新的选拔方法,是让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将人才分为九等,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相当于将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了朝廷。而曹叡后来要求大臣们举荐人才,更是对九品中正制的补充。
故剑情深杜陵原(下)|文化地理
在中央层面,他缩减了中朝权力,增加了外朝丞相实权;他注重地方官员的选拔,每选拔一名地方官,都要亲自接见谈话;他还建立了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于郡守、诸侯政绩突出者,常会亲自赐书褒扬,或加俸、赐金、授爵。他常这样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