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丨文峰塔新记
清嘉庆初年,时任县令范公继昌重修学宫及文庙武庙,纳方士迁塔之谏,据阴阳五行生克之易理,因城郊小寨山顶之地势,凿石成峰,筑塔为笔,昭示于乾坤之间,申明于天池之侧,鞭策学人,激励民志。又百余载,竹山文峰塔久经兵燹天灾,塔顶倒毁,惟剩半身残躯;柱体脱裂,徒见满目疮痍。所幸者,斗转星移翻天覆地,九州四海万象...
今晚报:藏书家故事 战乱兵燹毁私藏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先有“八王之乱”,继之“五胡乱华”,流民蜂起,天灾人祸不断,黄河流域文明惨遭劫难,大量私家藏书毁于兵燹。为避战乱,北方文化士族车载珍贵藏书,逃奔江南,史称“衣冠南渡”。这是华夏文化重心第一次南移。一路上,其所携藏书损失严重,我们仅以山阳张氏和傅氏两大家族为例,以见一斑。前面我...
明清交替之际四川人口为什么急剧减少?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杀、杀、杀、杀、杀、杀、杀!读了这段碑文,人们对张献忠虐杀之狂,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193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找到了一块张献忠立下的“圣谕碑”。碑文却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说的是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
非天灾乃人祸 《卧龙吟》山崩地裂为哪般
非天灾乃人祸《卧龙吟》山崩地裂为哪般导读:古人为了冲破城墙夺得一座城池,往往能想出很多出奇制胜的方法,架人梯扔滚石,箭上带火乃至带毒……无所不用其极。如今在《卧龙吟》里,战乱年代的和平简直是奢侈的幻想,各种纷繁复杂的技能让人眼花缭乱,所有的激情都被激发得淋漓尽致。山崩地裂很少有人经历过山崩地...
天灾与“洪武之治”
然而,自元末兵燹以来,社会积贫已久。至明初,“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榖不登,则举家饥困。”因此,面对天灾,救灾济贫成为明初“藏富于民”实践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举措之一。历史上,救灾济贫常常是朝廷“不得已而为之”,且多流于形式。洪武时期,荒政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明太祖曾言:“君之...
赵现海:明末大瘟疫的元凶|鼠疫|旱灾|黑死病|疫源地_网易订阅
史料中对于病死率的记载多是“十室九空”“死者枕藉”“阖门俱灭”“十无一二”等词语,这些形容表述模糊,不乏夸大之嫌;考虑到明末瘟疫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发,兵燹遍布,诸多的人口死亡可能并非由于瘟疫,但也包含在疫情肆虐下的“十室九空”中(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记载明末瘟疫的方志、笔记等史料,大都是入清以后,甚至是在康熙、...
“湖北填江南”与宁国人口的变迁
2、连绵天灾,祸害无穷江淮一带除了人祸,还有天灾。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环境,民政不治,水利失修,旱涝虫灾更易为患,这更加重了这时期宁国人口下降的趋势。民国县志载:1856年,“大旱,人相食。”又载:1862年冬天,“大雪。斗米千钱,人相食。”据说,今青龙乡有座“百骨坟”,山门乡有座“杀人庙”,都是那个时代“人相...
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何以被妖魔化?
在文人著述和官方报道中,“首逆”洪秀全和杨秀清并列而称“洪杨”,因姓氏音近,时人常将太平天国“洪杨劫”附会为“红羊劫”。再加上当时流行的谶语也习惯性地将太平天国比附为灾难,身受战争创痛的民众很自然倾向于认为天灾频现是上天对人祸的降罪,从而形成疏远和恐惧太平军的心态。
世界读书日,想想古代那些书籍的灾难
纵观历史,王朝兴盛之时,纳天下书章典籍,重修删定;王朝没落之时,书籍毁于兵燹,即使太平年间,仍不免遭遇天灾损毁,关于古人说不尽的奇思妙想今人无法读阅。或许今天书籍高度的电子化,能让我们把图书保存得更为完好。参考文献1.《葛剑雄写历史》,葛剑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
另撰有《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医药研究著作。在文学方面,有《华阳陶隐居集》(即《陶弘景集》,今人王京州有《陶弘景集校注》本)。由于兵燹天灾等因素,陶弘景的著作散佚不少,现今尚有近十种传世。总之,陶弘景栖居茅山,无疑是诗意澄明而高雅不朽的。江总《陶贞白先生集序》评价其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