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34句经典名言,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苏辙,字子由,晚自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官员,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以散文著称,擅长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
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元祐三年(1088),苏轼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兼老师),苏辙任户部侍郎(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钱谷、赋税等政令,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兄弟俩同一天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苏辙作上文诗。大约有三年多,他们相聚京城,同朝为官,这真是两人仕宦生涯中极为难得的一段岁月。那时两家相距很近,下班后苏辙总是先...
苏辙:如何度过历史的垃圾时间?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上枢密韩太尉书》)四十七年后,1104年,苏辙65岁。罢官后回到颍川定居,据《宋史》记载:“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近)十年...
做苏轼的弟弟有多难,苏轼:我又惹祸了,苏辙:别怕我现在是宰相
苏轼写诗是随心所欲,非常走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要写自己的真实情感,当文学界的弄潮儿。
苏过写给苏辙的两首和诗,直抒胸臆,坦荡从容,充满隐逸情怀
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二十九日夜下了小雪,苏辙作《十月二十九日雪四首》,苏过遂步其韵作《次韵叔父小雪二首》。“似听竹声知有雪,便添酒兴欲倾缸”,在此诗中,苏过抒发了自己的隐逸之趣和人生情怀,生计虽艰,依旧坦荡从容。参考资料:《斜川集》
“有兄如轼,有弟如辙”文坛双子星的千古兄弟情
苏轼去世后,苏辙遵兄嘱为其作墓志铭《祭亡兄端明文》,文中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又说:“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句句是情感真挚的肺腑之言,催人泪下。苏辙临终时,叮嘱子孙将其安葬在哥哥身边,于是苏辙下葬在...
历史上骨肉情深的感人瞬间(六)|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
而苏辙则对兄长始终充满敬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宋史·苏辙传》总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轼苏辙两兄弟,志趣相投,无话不谈,诗词歌赋,花鸟鱼虫,在二人一生中书信不断,其中诗词唱和就近200首...
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却葬于河南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在《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丧来自东,病不克迎。卜葬嵩阳,既有治命。(“嵩阳”即嵩山以南,“治命”是人临终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在《再祭亡嫂王氏文》中写道:“兄没有命,葬我嵩少,土厚水深…...
苏轼:一生17次失宠、遭贬,却始终未丧命?朝廷有个二把手弟弟!
苏轼仅比弟弟苏辙大了两岁,古代,从来长兄如父,按理,应该是哥哥照顾弟弟。他们的父亲苏洵最初的构想里,也是让哥哥去照拂弟弟。也因此,苏洵在为两个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就颇费了一番心思。哥哥名字里的“轼”指的是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而弟弟名字里的“辙”,则是指马车碾过留下的车轮印子。
顾宏义:《辨奸论》真伪问题考述(下)
蔡上翔发挥李绂之说,针对叶梦得《避暑录话》所称“《辨奸》久不出,元丰间,子由从安道辟南京,请为明允墓表,特全载之。苏氏亦不入石,比年少传于世”之语,以为其说“是尤大类穿窬所为,无一而可者也。原作伪者之意,以为非有安道《墓表》,不足以实明允之果有是《辨》,非有子瞻《谢书》,不足以实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