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道家也是中国本土的古老思想体系。道家关注自然,崇尚自由,又对不少价值观念持有怀疑态度,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认为,美和丑、善与恶等,都是相互对立,又可以互相转化的。庄子可以看到无用之用,怪诞之美。抛开外形,直指内涵,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中国山水画里...
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修的是万物圆融的理想境界!
孙思邈真人在作《福寿论》时提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指出世人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自我功过的累积造成的,人们妄心不断,总是在奢求超出自我能力之外的事情,从而使得心神不宁,长久以往的结果便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如此,又何求于长生呢?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
道家静心智慧,《内观经》解读,千经万术,惟在于心!
“仔细观察自身会明白,我们是从虚无中诞生的。由于因缘的交汇,积聚了精气,受到业力的影响,最终才得以诞生,人符合天地自然之理,内含阴阳,分布五行,与四季相乎应。眼睛代表日月,头发代表星辰,眉毛代表华盖,头顶代表昆仑,整体构成了宫殿,安放精神。在万物之中,人类是最有灵性的。人的性命与道合一,所以应该珍爱自己。...
苏轼看破人生的一首诗,竟是这首28字的绝笔诗,读来满满的智慧与哲思
第二首诗将苏轼向往超脱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庐山既是道家名山,又是儒道两家修行悟道的场所,而苏轼又恰好有归隐的想法,因此,才会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在苏轼眼中,这就是一种相逢不如偶遇的缘分吧。正是这种缘分的安排,才让苏轼期盼着,在他人生与事业处于低谷期的落寞心情能在这青山深处寻得一丝慰藉。神...
朱良志谈中国传统生命超越美学
朱良志:近十多年来我的研究集中在中国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围绕我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提出的“生命超越”问题,讨论一些基础性问题。《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时间问题,是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一直在关注。还在安徽工作的时候,我出过一本书叫《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般若三经"的 社会文化价值
(三)融汇儒道两家道家思想被佛教大量的吸收,而佛教思想在宋代以后基本上被儒家吸收了.无极生太极,两仪生四相,宋代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与佛教八识思想的内在框架结构极其相似.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宋代以后,佛教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它的哲学内涵被儒家吸收过去了,儒家不仅有道德性情之学,而且还开始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思想略论
《大度智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法华经》云:“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家高度评价能够发慈悲心去利乐有情众生的行为,认为这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四摄”与“六度”。“四摄”即引领众生离苦得乐...
李贽受心学、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有童心说,也有儒家哲学的思维要素
可见,李贽所讲的修身之道,其终极是人与宇宙的合一这种超凡而入圣的精神体验。而“童心”的本体论层面的意义,也正与“仁”的人生体验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也可以看出,李贽说的“此身原无物”之类的话,正是运用佛教哲学观念来阐释儒家哲学之修身范畴的:佛教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皆是依因缘的和合而成,也就是...
因缘具足『在世神仙目睹记』示现颇多!
修真之人,我常会赞嘆他们化外出尘以及无为、无不为的那种湛然空寂的修为,个人因缘堪称具足,因此常从诸师尊上人处听闻或目睹奇人异闻,示现颇多。其实修道人功底深厚者,在其所居之外无论多远,他都有其神力展现他的修为。我有幸于年少时蒙道家师父引介,接触过仙宗创始者,当时他年纪大约已八、九十之旬,但两眼有神...
《无门槛读懂楞严经》谈谈因缘、自然、毕达哥拉斯、八字、造物主
“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世间的戏论名相,指“是因缘、非因缘、亦是因缘亦非因缘、非是因缘非非因缘”及“是自然、非自然、亦是自然亦非自然、非是自然非非自然”等四句之说,这些言说,以佛观之,皆是戏论,不能如实了知妙明真性,“只益自劳”。